徐莉
【中圖分類號】R5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2
1 冠心病的危害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后形成的血管動脈狹窄,或血栓形成而導致冠脈堵塞。冠心病是一個危害性較大的疾病,當前我國居民的冠心病死亡率和發病率呈現明顯的升高趨勢,其主要原因為人口老齡化加劇和現代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冠心病為慢性疾病,但是極易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險并發癥,這類并發癥則可以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嚴重后果,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冠心病的并發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必須積極控制冠心病并發癥。以降低不良預后風險。
2 冠心病自我護理的重要意義
冠心病患者呈慢性病程,需要長期堅持治療,但是常規臨床治療和護理技能僅能提供一時的幫助,而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需要患者學會自我護理的技能。良好的自我護理,可幫助患者穩定病情,控制冠脈粥樣硬化進展,避免累及其他臟器或器官,進而降低其他并發癥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目前,我國醫院已經開展了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但是較多冠心病患者在出院后的宣教工作不足,患者往往不知道詳細的自我護理和管理知識。因而有必要積極的宣傳冠心病的自我護理知識,患者也要認識到自我護理的重要性,積極學習相關護理知識和技能。
3 冠心病患者如何進行自我護理
3.1 多聽醫生建議按醫囑用藥控制。
冠心病的治療并非一朝一夕,需患者長期堅持,按醫囑用藥是控制疾病進展的基礎條件。醫生開具的藥品,往往是從多個方面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控制,如降壓藥可維持穩定的血壓水平,降血脂藥品則可以調節血脂水平,從根本上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風險。患者不要私自更改藥品,應按照醫囑的要求每日按時服藥,若容易發生意外漏服等情況,則應在服藥后養成記錄的習慣,避免漏服、誤服、錯服等情況發生。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后,應及時到醫院復查,了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同時檢查相關生化指標的變化,醫生根據患者的復查項目以評估近期治療結果,從而制定更加符合患者病情的治療方案,有利于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3.2 學會識別、鑒別和處理不良反應情況
心血管藥物的毒副反應風險較高,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常見的毒副反應類型也較為復雜。患者應積極閱讀藥品說明書,同時耐心聽醫生進行講解,了解自己所用藥品的常見不良反應情況以及處理辦法。在日常用藥后,也要關心自身的異常表現,如果發生的不良反應較為輕微,醫囑可自行處理的,應及時處理;若反應較為明顯,則應盡快到達醫院處理。用藥過程中發現的任何不良情況都應該高度警惕,及時咨詢醫護人員,獲得專業性的指導。
3.3 養成規律作息習慣。
不良的生活作息習慣是導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急性心梗的發生也與不良生活作息存在密切聯系。長期生活不規律,睡眠時間不足導致的心源性猝死發生率較高。因而冠心病患者需高度警惕,積極養成良好且規律的作息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應減少熬夜、過于疲勞等情況,白天注意勞逸結合,晚上養成固定時間上床休息。避免過晚上床休息,而影響正常的生物鐘。規律的作息有利于身體機能的調整,尤其可促進內分泌系統紊亂的糾正,對于患者冠脈疾病進展的控制較為有利,同時也有利于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
3.4 健康飲食,摒棄一切不良習慣。
飲食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現代人冠心病高發的重要因素。冠心病患者應堅持低脂飲食盡量避免食用高膽固醇食物,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有益于血管內皮功能的維護,盡量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蔬果。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應成為每日飲食的主導。中老年冠心病人極容易發生便秘等情況。而便秘后用力排便是導致心梗發作的重要危險因素,必須積極預防便秘發生。增加高纖維素的食物攝入量,發揮潤腸通便的效果,增加飲水量,每日多次飲水,食物中的纖維素吸水之后,通便效果更為顯著。餐館等烹飪的食物,含油含鹽較高,冠心病患者應盡量減少使用或避免使用。家庭烹飪的蒸煮類食物為首選。
3.5 吸煙飲酒要不得
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性極大。吸煙者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程度急劇下降,且冠心病的發生率較高,猝死率也相對要高。冠心病患者應充分意識到吸煙對心腦血管的危害性,積極戒煙。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接觸對煙草的依賴。飲酒對心血管的危害性也較大,目前已經證明酒精中毒,可導致明顯的心血管及心肌損害。較多急性的心肌損害和血管內皮損傷是不可逆的,必須積極預防,避免醉酒、酒精中毒等情況發生。飲酒合并吸煙者的心血管系統損害更為嚴重,冠心病的發病程度明顯提高。在臨床治療中,醫生會反復強調要求患者戒煙戒酒,應可耐心聽從醫生的建議和要求,盡快戒除煙酒。此外,煙酒對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的藥理作用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因而在用藥期間,為保證良好的臨床療效,降低毒副反應風險,應禁止飲酒或吸煙。
3.6 積極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的血壓控制是冠心病臨床治療的重點和難點,若不及時調控患者血壓水平,可引發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右心肥大等心血管疾病,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而必須控制好高血壓水平,以降低并發癥風險,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按醫囑服用降壓藥物是治療的首選,患者必須定時監測血壓,及時服藥規定劑量的藥物。定期來院復查,告知醫生自我監測血壓的結果,幫助患者制定治療方案。西醫治療高血壓主要采用各類降壓藥物,但是部分患者經過降壓治療后,血壓控制仍不理想,因而臨床領域開始探索中醫治療該病的相關療法。因而患者學習穴位按摩方法進行輔助降血壓,如按摩雙耳的降壓溝、降壓點及內分泌穴等位置,同時根據醫生的辯證分析,依據不同體質情況取穴按摩,如氣虛者取氣海、關元、脾俞、足三里等,血瘀者取血海、合谷、氣海、膈俞等處穴位等,濕熱者取太沖、陰陵泉、行間、膽俞等處穴位等,可有效提升患者高血壓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