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毅
2018年,一種植被破壞事件被發現在深圳大鵬地區,當地的羅漢松遭受到了嚴重的害蟲災害。經過研究考察發現,這種蟲子是一種原本在日本、臺灣等地活動的害蟲,學名叫橙帶藍尺蛾。由于這種蟲子對羅漢松等植物破壞嚴重,所以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淺談其詳細特征以及防治措施,以進一步控制其危害。
就在去年,在深圳地區的國有林場里,超過200畝的羅漢松被害蟲啃食,很多樹木的葉子甚至完全被吃光。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一群長得像蝴蝶的生物在作怪,這種“蝴蝶”就是橙帶藍尺蛾。被啃食過的樹木通常會發生通體枯紅的狀況,而且啃食速度極快,大約一天就能將成熟的大樹的整株葉子啃光,再加上沒有天敵,危害極大。這種害蟲不屬于我國本土物種,疑似是隨著日本引進的羅漢松而來。這種害蟲的幼蟲兩頭呈現橙黃色,中間有黑白花紋,腹部有黃斑,如果沒有合理的防止手段,除蟲難度將進一步加大。
一、橙帶藍尺蛾的簡介
1、橙帶藍尺蛾的分類以及分布
橙帶藍尺蛾屬于鱗翅目、尺蛾科、藍尺蛾屬,主要活動范圍在境外的日本、東南亞、緬甸地區,部分發現于臺灣,去年發生的災害主要遍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南方地區。其主要危害寄主為羅漢松屬和陸均松屬的樹木,以及竹柏等植物。由于其生存能力很強,所以除蟲難度很大。
2、橙帶藍尺蛾各個生物狀態的鑒定特征
①卵的特征
橙帶藍尺蛾的卵比較容易辨別,因為它與其他昆蟲的卵有著很大的區別。橙帶藍尺蛾的卵長約1mm,寬0.7mm,整體呈橢圓形,但是兩端大小并不均勻。再加上表面的花紋是很特殊的五邊形與六邊形的結合,看起來凹凸不平。其顏色變化也是一大特征,起初呈綠色,快成熟時呈現紅褐色,完全孵化后呈現白色,極易分辨。
②幼蟲特征
幼蟲剛剛孵化時大約長4mm,寬0.5mm,與普通的毛蟲相似,但是不易被發現。頭胸部呈現淺紅色,前部微微隆起,后半部分呈現紅褐色,通體比較脆弱,但是生存能力很強;而成熟幼蟲大概體長40到46mm,頭寬3.8到4.3mm,頭部完全呈現橙色,眼睛也產生了變化:共有單眼6只,其中5只呈環形圍繞,1只位于觸角下方呈主體位置。腹背部分也大體呈橙色,但是側面有黑色斑紋,前胸的氣門也是黑色的。大約有10節腹部,后半部分除了足以外氣門之類的已經退化,而且不具備剛毛。腹足2對,第1對位于第6腹節,第2對位于第10腹節,腹足、肛區及腹足間腹面均為橙色;背面有三條明顯的白色豎線,其中很多白色橫線交織,類似網狀。所以一旦發現,很好辨認。
③蛹的特征
蛹呈現紅褐色,形狀是紡錘形,長大概在22~28mm,寬5~7mm;通體遍布著小的斑點,尾部呈現“v”型分叉,較尖。雌雄生殖孔略有不同,雄性位于第九腹板,而磁性處于八、九兩節的地方。
④成蟲特征
成蟲翅展大概52到61mm,觸角呈絲狀,通體藍紫色,且充滿金屬光澤,翅膀呈藍黑色,但是中間部分有一條橙色的線,寬約5mm。后翅部位分布著幾個黑色圓斑,大致呈弧形排列。成蟲除了顏色之外分辨反而沒那么明顯,需要仔細辨別。
3、主要生理習慣
橙帶藍尺蛾通常集體性活動,而且是日間活動,成蟲將卵產在樹干上,大約一周左右就能孵化。幼蟲在孵化之后就會蠶食所在樹木的葉子,大約經歷25天幼蟲成熟,而這個過程中樹木已經基本啃食干凈。幼蟲之所以天敵較少是因為它們將樹葉中的有毒部分積累在體內,天敵吃掉一個就會毒發身亡,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避食的效果。幼蟲成熟后通常就會爬下樹干,選擇淺土區結蛹,一周后成蟲。大概在每年的8、9月份橙帶藍尺蛾的幼蟲災害比較嚴重,10月左右就會結蛹。
4、危害途徑
成蟲具備飛行能力,可以在多個植被上散布種子;幼蟲遷徙能力較弱,主要是通過樹木運輸以及人類貿易等進行傳播。
二、主要防止措施
1、注重除蟲時間
主要在每年的8、9月份深入林間,主要針對幼蟲幼年期,也就是剛剛孵化的時期進行滅蟲,要是發現樹葉上存在不明顯的啃食缺口,或是幼蟲出現,或是成蛹時的白絲,就應該及時噴灑農藥。
2、配置除蟲藥劑
可采用市場上常見的菊酯類水溶性殺蟲劑進行噴灑,例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聯苯菊酯等,濃度要適量,防止危害樹木。也可采用高壓機械噴粉機噴施森得保粉劑防治。最好在晴天將整個樹木全覆蓋噴灑農藥。
3、加強預警監控
要加強科學預防監控,組建除蟲隊伍,深入檢查林間,甚至是其他綠植上的幼蟲出現痕跡,發現跡象要盡快尋求幫助,爭取早日將其解決,針對幼蟲情況,及時消滅。
總而言之,雖然橙帶藍尺蛾的幼蟲危害較大,成活能力強,再加上天敵較少,導致防止難度大大增強;但是只要發現得早,對癥下藥,也是可以實現完全的除蟲任務的。因此,各林場要勤加巡視,趁著幼蟲沒有成熟,將其一舉消滅,爭取除了。
(作者單位:525261廣東省茂名市國有荷塘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