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福
一、國際形勢深刻變化下的近海防御
“近海防御”戰略,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明確稱謂的海軍戰略,也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個軍種戰略。它的提出準確把握了當時的海上戰略態勢,貫徹了軍委關于軍隊建設指導方針戰略性轉變的精神,是軍事戰略方針在海軍的體現。它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戰略理論體系已經形成。可以說,從“近岸防御”轉變到“近海防御”,標志著海軍完成了第一次歷史性戰略轉變:從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轉變到打局部戰爭;從準備對付外敵入侵轉變到制止分裂,捍衛國家統一和維護海洋權益;從準備抗擊外敵登陸作戰轉變到遏制和抵御外敵來自海上的入侵,并準備在近海實施相對獨立的海上機動作戰。
“近海防御”海軍戰略的形成,對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海軍建設與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使海軍朝著“具有現代綜合戰斗能力”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1980年代中期以后,海軍突出強調武器裝備的發展。
經過十余年建設,海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特別是適應近海作戰的武器數量增加,類型趨于完善,進一步提高了綜合作戰能力。與此同時,海軍按照“便于機動”的原則,初步調整了兵力部署,通過收縮點線、加強主要作戰方向,使海軍戰略布局進一步向近海防御的目標發展。與此同時,海軍進行了大量的非戰爭行動,為國家海上科學實驗、資源開發,為配合外交斗爭和擴大國家的政治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使近海防御戰略的內涵不斷豐富與完善。
二、我國海洋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
第一,是國家利益不斷向外拓展。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海外機構、人員和資產遍布全球。隨著全球陸上資源相對枯竭,海洋已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空間。我開發利用海洋的力度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威脅與挑戰,哪里有利益哪里就需要安全保護。海軍作為海上方向軍事力量的主體,為海外利益拓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護,是海軍重要的價值體現。只守近海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維護利益拓展的需要,我們必須擴大戰略防御縱深,不斷提高遠海護衛作戰能力,在更加廣闊的空間為國家利益拓展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
第二,戰爭形態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新軍事革命的蓬勃興起和深入發展,戰爭形態發生重大變化,信息化戰爭逐步取代機械化戰爭,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未來的信息化海戰將是體系對體系,系統對系統的整體較量,非線性、非接觸和非對稱作戰特點越來越明顯。在作戰時間上,依靠強大的偵察監視系統和快速打擊手段,海上實時作戰能力得到加強,作戰節奏明顯加快,發現即摧毀成為可能,海上小范圍、短縱深防御的難度越來越大。在作戰空間上,爭奪空間加速向深海、太空、電磁乃至知識領域擴展,尤其是電磁和太空已逐步成為新的戰略制高點,海上大縱深、全維度突防能力不斷加強,海戰勝負的天平愈加向進攻一方傾斜。在作戰距離上,遠程火力打擊范圍越來越遠,當今先進巡航導彈可在距目標2500公里外實施對陸遠程精確打擊,航空兵依托航母可在1500~2000公里以外海域發起攻擊,高超音速武器可實現全球范圍1小時快速打擊;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只守近海已經難以實施有效的防御,必須拓展海上防御空間,在廣闊海域機動部署,建立多層立體縱深防御,具備對敵“源頭”的打擊能力, 才能達成積極防御目的。
第三,海上威脅日益嚴重。進入21世紀,中國迅速崛起,國際戰略力量對比消長加快,大國博弈的地緣中心歷史性地從歐洲轉移到了亞太地區,我國面臨的戰略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海上安全威脅復雜多樣、持續加劇。從類型看,主要面臨著國家統一、島礁主權、海洋權益、戰略運輸、海外利益五大安全威脅。可謂原有威脅未除,又產生新的威脅,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從威脅程度看,美、日等國加緊實施以我為主要對手的戰略遏制和作戰籌劃;我與有關國家的島礁主權斗爭十分激烈,海洋權益爭端熱點頻發,有關國家過度反應并積極備戰,特別是日本態度強硬,大有復活軍國主義之勢,發生海上軍事沖突乃至局部戰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第四,應對“臺獨”的風險性明顯增大。自民進黨再次執政以來,蔡英文當局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臺海方向不確定因素增加,國家統一面臨嚴重挑戰。為有效應對海上方向的威脅,我要在鞏固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的同時,大力加強遠海作戰能力建設,不斷增強戰略威懾和實戰能力,打破遏制與圍堵,懾止分裂和侵權,抗擊強敵軍事干預,有效維護國家發展利益。
三、對未來海軍戰略的展望
切實轉變戰略觀念。當前,國家利益拓展主要在海洋、國家安全威脅主要在海洋、軍事戰略主要方向在海洋、軍事斗爭焦點主要在海洋。海軍是唯一一個能夠既制海、又制空、又制陸的現代軍種,這是其他任何軍種都不能替代的全能型軍種。為此,首要的問題應該是在觀念層面,從國家安全戰略高度重新審視陸與海的關系,確立與形勢任務相適應的海軍發展定位。應切實轉變陸戰型、國土防衛型和海從屬甚至依附于陸的觀念,確立按照形勢、威脅、任務來確定三軍力量比例和能力指標的思路,把陸地和海洋兩大方向放在對等位置,科學籌劃富國強軍、和平崛起戰略進程中的海軍建設。
確立新的海軍發展戰略目標。維護海洋領土的安全、收復被占島礁、戰勝敵人從海上對我國大陸的入侵以及維護祖國統一是海軍的神圣使命。從分布態勢看,我國的海洋領土大部分位于第一島鏈之內。這就是說,我國海軍要維護祖國統一,收復被占島礁,保衛海洋權益,就必須具備在第一島鏈內外進行作戰的能力。
隨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重,海上航運對中國經濟有著非同以往的戰略意義,因此海軍必須具備赴遠海為中國商船護航的能力以及在大洋上保護國家利益的能力。兩極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從長遠看,我海軍還應積極向兩極拓展,為今后國家利益的拓展保駕護航。處于第一島鏈與我有海洋權益爭議的國家中,日本是我海軍將要面臨的主要對手。美國作為我主要戰略對手,在我維護國家統一、海上權益方面都將是我不得不面對的對手。因此,新世紀海軍戰略目標應在“近海防御、遠海護衛”的基礎上,積極向“近海防御、遠海護衛;大洋存在、兩極拓展”轉型。海軍建設目標必須定位在具備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相抗衡的能力上。只有具備這種能力,中國海軍才能保衛中國的全部海上權益。為有效完成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海軍必須至少具備以下能力:一是必須具備在第一島鏈內外進行獨立作戰的能力;二是必須具備相當于美國海軍的海上機動作戰能力。這應是我們在新世紀應建設的目標和發展戰略。
盡快補齊戰略短板。近十幾年來,海軍裝備建設突飛猛進,054A、052C/D、055等新型水面艦艇如同下餃子般下水。但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今后面臨的作戰將是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相比,與美、日等海上軍事強國相比,我海軍裝備仍有不少差距。為此,我們應加大裝備體系化建設,盡快補齊戰略短板。
(摘自《艦船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