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強 姜寧
【摘 要】:目的:研究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5年5月到2019年1月前來我院就診的120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60例,觀察組患者實施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治療,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推拿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比較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壓痛點強刺激推拿的方法治療肩周炎,治療效果較好,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壓痛點強刺激推拿;肩周炎;總有效率
【中圖分類號】R68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前言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俗稱五十肩、凝肩,是指肩關節囊及期周圍的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癥[1]。該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伴有上臂、肘部、前臂及手部的傳導性疼痛、麻木,部分患者還可出現手指活動功能障礙。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針灸、推拿等物理治療方法,本文針對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現敘述如下。
正文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擇2015年5月到2019年1月前來我院就診的120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齡45-68歲,平均年齡(55.3±4.2)歲;病程2周到6個月,平均病程(2.1±0.6)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齡47-69歲,平均年齡(56.1±4.0)歲;病程3周到6個月,平均病程(2.3±0.7)個月。對比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法治療,醫生采用“握拳伸拇”法進行推拿[2],即拇指末節微屈,將食指中部指關節橈側面緊緊抵住拇指末節的掌面,找準壓痛點之后,拇指尖端在壓痛點上小幅度、快速滑動按壓,注意不是整個拇指末端的掌面;手法由輕逐漸加重,指力應該到達病變部位的骨骼處,不是只在肌膚上進行。推拿強度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宜。操作時滑動按壓方向應該與骨骼肌、肌腱或神經的走向垂直,滑動過程中需要間歇性放松,以恢復受壓軟組織的血液循環,避免皮膚損傷的發生。每個壓痛點推拿時間大約為30秒,癥狀有減輕可繼續進行,一直到所有的壓痛點都治療過或者患者感覺癥狀明顯改善或者消失。該治療2-3天進行一次,10次為一療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推拿治療,首先推拿相關穴位5分鐘,然后進行滾肩關節周圍并配合被動運動,治療2天進行一次,10次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的總有效情況。患者肩關節疼痛消失,活動不受限評為治愈;患者肩關節疼痛消失,活動輕度受限評為顯效;患者肩關節疼痛減輕,活動受限有一定程度改善評為有效;患者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無改善評為無效;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2.0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兩組肩周炎患者的總有效情況都使用“百分比”的形式表達,同時將其運用卡方值檢驗,結果顯示為P<0.05時,說明兩組肩周炎患者的上述治療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情況 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人數為57人,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人數為48人,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比較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論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疾病,病變部位主要在崗下肌、大圓肌和小圓肌,還能累及頸部、胸背部的軟組織,范圍比較廣,患者多由于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導致其發生炎性粘連和纖維組織增生變性,限制了患者肩關節的活動。通過對患者的肩胛區、上肢、胸背部和枕頸部等病變部位的病變組織進行強刺激推拿,松解骨骼附著處的肌肉、筋膜的神經末梢與周圍的炎性脂肪結締組織,從而阻斷了無菌性炎癥的化學刺激信號,即疼痛信號向中樞神經的傳導,放松了痙攣的肌肉,緩解了患者的疼痛感[3];強刺激推拿還松解了病變部位的粘連,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情況。
肩關節是人體日常活動中使用最頻繁的關節,如果肩關節長期處于前伸、前屈位,則崗下肌、大圓肌和小圓肌就長期處于被拉伸的位置,使骨骼的附著處產生無菌性炎癥反應,造成肌肉痙攣、變性,從而引起患者出現肩關節周圍組織疼痛、關節障礙,并伴有上肢的傳導痛。采用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法治療肩周炎的關鍵是準確找到患者疼痛的位置,肩周炎患者的痛點位置因人而異,因此一定要仔細檢查患者的壓痛點,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4],對無菌性炎癥病灶的治療效果比較好。肩周炎患者的壓痛點主要在肩胛骨外緣中上部、肩胛骨下角、肩胛崗下緣、三角肌、肩峰和肱骨結節間溝等部位,通過壓痛點強刺激推拿配合患者的主動運動鍛煉,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松解炎性粘連,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情況。臨床治療時可發現部分肩周炎患者同時伴有頸椎病和腰痛,證實了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理論存在于諸多患者身上,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就單一部位的疼痛治療,要考慮點-線-面-整體的問診、查體、診斷,從而找準病癥的源頭,制定治療思路,而不是單純的止痛、鎮痛治療。
本文研究提示,觀察組中有95.00%的患者都通過該方法緩解了疼痛,明顯高于使用傳統療法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采取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法治療肩周炎治療效果比較好,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曾海輝,伍少玲.肩關節周圍炎患者對關節松動手法與傳統手法治療的接受率比較[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2):7114-7115.
蘇雪艷,井彥華.西藥痛點注射結合手法推拿治療肩周炎39例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4,58(29):109-109.
袁千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麥肯基手法松解與痛點阻滯治療肩周炎的療效[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72):86,96.
何勇,劉威,王大明等.肩周炎疼痛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35(10):987-990.
宣蟄人.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M】.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