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偉

【摘 要】目的:探討半夏瀉心湯聯合振腹療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8年7月-2019年1月我院就診的將46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給予常規降血糖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莫沙必利口服,治療組給予半夏瀉心湯,聯合振腹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4周后對比兩組胃排空率、血清胃動素水平,并進行臨床療效評定。結果:治療后,兩組胃排空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排空率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有效率91.3%,對照組有效率82.6%,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半夏瀉心湯聯合振腹治療可顯著改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半夏瀉民湯;振腹療法;糖尿病胃輕癱
【中圖分類號】R58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消化道并發癥之一,該病主要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厭食、惡心、嘔吐等,可引起患者血糖波動,不利于血糖的平穩控制,同時由于患者納食偏少,可引起代謝紊亂、營養不良,進而使機體免疫力下降。目前西醫主要采用禁食、促胃腸動力藥物治療,但療程長,療效有限,病人接受度差。中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有一定優勢,本研究采用半夏瀉心湯聯合振腹療法治療本病23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住院的46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隨機分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3例。治療組中女14例,男9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41歲,平均年齡(56.78±8.21)歲;最長病程7年,最短病程2年,平均病程(5.72±3.39)年。對照組中女15例,男8例;最大年齡74歲,最小年齡40歲,平均年齡(52.36±11.21)歲;最長病程10年,最短病程3年,平均病程(6.44±2.23)年。兩組資料在性別、年齡、性別等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2組患者均予規范的降糖方案,予西藥基礎治療加糖尿病飲食運動,使血糖控制在空腹<8.0mmol/l,餐后<11.0mmol/L。
1.2.1 對照組除基礎治療外,給予莫沙必利片,1片/次,3次/d。連續治療4周。
1.2.2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半夏瀉心湯聯合振腹治療,半夏瀉心湯方藥組成:姜半夏、黨參各18g,大棗12g,干姜、炙甘草各9g,黃芩、黃連各9g,腹脹者加陳皮、厚樸各9g,瘀血者加當歸、川芎各9g,乏力氣虛者加黃芪30g,以上諸藥,水煎600mL,早中晚各服200mL。此外,給予振腹治療,方法如下:施術者站在病人的右側,將右手掌虛放在患者的上腹部,以內勞宮穴對應病人的中脘穴,掌根相對應病人的神闕穴,中指放置在病人任脈之上,食指以及無名指放置在病人雙側腎經,拇指以及小指放置在病人的兩側胃經。操作時,以腕關節為軸行屈伸運動,進而形成治療部位皮下的震動,震動頻率控制在400~600次/min,1次/d,5次/周,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4周后對2組患者進行胃排空率和血清胃動素水平檢測。胃排空率采用標準試餐加鋇條X線攝片方法進行檢測。血清胃動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
1.4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癥狀完全消失,X線鋇餐示胃蠕動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明顯改善,且X線鋇餐示胃蠕動功能明顯增強;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且X線鋇餐示胃蠕動與治療前無明顯差異。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檢驗采用χ2檢驗。以P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 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組胃排空率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胃排空率無統計學差 異,治療后兩組胃排空率均較治療前改善(P<0.01), 且治療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 1。
2.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6%,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關于糖尿病胃癱的發病機制目前說法不一,血清胃腸激素分泌紊亂、胃壁微循環障礙、精神因素、Hp感染等均可能參與了該病理過程。胃動素對胃腸道的正常運動有重要作用,適量的胃動素分泌有利于促進胃腸道的蠕動,然而,當胃動素大量分泌超過生理需要時,可產生反作用,反而會導致患者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胃輕癱表現。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胃動素水平明顯升高,同時伴隨有消化期間綜合肌電活動減弱,出現一系列胃輕癱癥狀。同時證實了半夏瀉心湯聯合振腹可降低胃動素水平。本病屬中醫“消渴”兼“痞滿”范疇,其病機主要為脾胃虛弱,升降失調,寒熱互結于中焦所致。《素問·異法方宜論》云:臟寒生滿病。《傷寒雜病論》云:干姜溫中散寒,黃芩、黃連苦寒瀉熱;黨參、大棗、甘草補氣健脾。因此,半夏瀉心湯對胃腸運動的調節有雙向作用。
振腹療法一方面可通過其所產生的機械波刺激體內的組織器官從而產生生物理學效應,另一方面則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因素而獲得化學效應,物理與化學兩方面共同產生治療作用。本實驗所采用的振腹法以內勞宮穴對應病人的中脘穴,掌根相對應病人的神闕穴,中指放置在病人任脈之上,食指以及無名指放置在病人雙側腎經,拇指以及小指放置在病人的兩側胃經,振動時可同時刺激任脈、腎經、胃經三條經絡,可達到健脾益腎調任之功效。研究表明,振腹療法可良性調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及HPA軸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程度,調節機體的整體狀態。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聯合振腹治療可明顯增強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改善胃輕癱癥狀,其療效優于西藥莫沙必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張后振,王京良.振腹法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1221-1221.
吳會玲,婁俠,段立志,等.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血胃泌素、胃動素水平的觀察[J].臨床薈萃,2014,29(7):8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