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莎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1 什么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所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主要指的是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改變,而引發的血管阻塞以及狹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心肌發生缺氧缺血,進而導致的疾病種類。臨床通常將其稱之為冠心病。值得說明的是,冠心病的范圍較為廣泛。在此其中還包含了栓塞因素所導致的管腔狹窄或閉塞。WHO組織將冠心病分為五大類別: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絞痛、無癥狀心肌缺血以及猝死幾種類型。臨床中通常將其分為穩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流行病學是怎樣的?
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多省市對35~60歲人群調查證實,該疾病的發生率為3.3/10萬~108.7/10萬,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地區差異。北方人群患病率明顯比南方省市要高,城市患病率為1.59%,農村為0.48%。
最近幾年,我國此類疾病的發生率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其在美國等諸多發達國家死亡原因中位列第1位。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有所下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該國家60~80年代所開展的減少冠心病高危因素所做出的努力。這些方式主要為積極控制高危因素、有效改善心肌梗死的治療方式。
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第一、年齡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和發展為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通過實踐證實,該過程和初始于兒童期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病變的嚴重性呈現出了逐年增加的趨勢。臨床中,男性一般在40歲之后出現相關癥狀,而女性的發病時間一般比男性晚10年左右。
第二、性別
在50歲之前,男性人群發生冠心病的概率明顯比女性要高。男女比例發病率約為2~5:1,而女性度過絕經期后,冠心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在60歲之后,男女患病比例基本相等。
第三、遺傳
冠心病存在一定遺傳因素,倘若家庭中一級親屬(兄弟姐妹或者父母)中有人罹患冠心病,那么其出現冠心病的概率就會大幅度增加。親屬的患病年齡越輕,自身冠心病發生的危險性也就越高。受試者危險性增加程度有所不同,存在家族遺傳者比無家族遺傳者高出5倍左右。
第四、血脂異常
所謂血脂異常,主要指的是血液內游離脂肪酸、甘油三酯以及膽固醇和膽固醇值水平和球蛋白結合之后,生成為水溶性脂蛋白。在此其中包含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高密度脂蛋白。現如今臨床認為:當血清膽固醇上升到200mg /dl以上,低密度脂蛋白上升55mg/ld以上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到mg/ld以下,就會導致冠心病發生危險度上升。在此其中,總膽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比例在4.5以上時,人類出現冠心病危險性顯著增加。以上比例越大,發生疾病的風險也就越高。臨床研究證實,血清膽固醇均值上升,5mg/ld。那么,其發生冠心病的概率就會增加5/10萬。
第五、高血壓
依照當前我國最新頒布的標準,將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視為高血壓的標準。針對高血壓為冠心病重要危險因素這一說法,不管是從流行病學、亦或者是病理學和臨床方面來講,已經得到證實。每當收縮壓上升2mmHg,冠心病的發病率就會增加6/10萬。
第六、二型糖尿病
如血糖多次測量。結果在130mg/dl或者飯后2小時血糖在200mg/dl,即可被診斷為糖尿病。當前業內人士認為,2型糖尿病為冠心病發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高危因素。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成年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中。從冠心病發病密切相關方面來看,有一項臨床證實:糖尿病患者出現冠心病的概率為非糖尿病者的2倍左右。
第七、肥胖癥
現如今,肥胖和冠心病的關系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資料均顯示,肥胖癥為導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國際中將BMI值視為衡量肥胖的重要標準。通常認為,BMI值在30以下視為正常,每當BMI值增加1,冠心病的發生概率就會增加14/10萬。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現如今“啤酒肚”也和冠心病的發生存在關聯性。男性人群的腹圍腰圍大于1.0,女性大于0.9時,冠心病發生概率就會顯著增加。
第八、吸煙
有一項國外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吸煙為導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其也為引起生死的重要危險因素。針對同時具有其他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相比更是如此。調查研究指出,吸煙會令冠心病的發生危險增加22倍,同時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21%。
第九、運動量減少
最近幾年臨床研究證實:進行中等或者劇烈運動能夠降低冠心病發生風險,而不活動的人群出現冠心病的風險會增加兩倍左右,其出現冠心病的危險性和收縮壓,上升吸煙以及血清膽固醇增高,非常類似。
第十、A型行為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就發現:冠心病患者中有一種特征性行為模式,他們將其稱之為A型行為。其主要特點為競爭性強、固執好沖動、喜歡大聲講話、對于四周環境相當警覺、存在一定攻擊性、持續時間緊迫感等等。同時這些學者們也提出,危險行為的人群更容易發生冠心病。這一假說,經過多年來不斷研究和反復驗證證實:直到1978年,美國心臟以及血液研究所才正式宣布這些行為導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