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癲癇是常見的大腦功能障礙疾病,中風是其重要誘因。癲癇病因復雜多樣,包括遺傳因素、腦部疾病、系統性疾病等,是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誘導短暫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中風多見于老年人,隨著我國老年化社會的進一步演化,中風的發病率日益提高,因此癲癇的發病率也在與日俱增。新世紀以來,癲癇已經成為我國神經科常見疾病,臨床診治人數僅次于頭痛。
中風后,癲癇發病率會相對增加,19世紀就有報紙對中風后癲癇進行了報道,根據當時的報道內容顯示,參與研究的87例中風患者中,伴有癲癇并發癥的占比為26.4%,此后有研究人員擴大研究量,1000例中風患者中出現伴有癲癇的患者44人,占比為4.4%。兩組數據差異較大,思考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基數不同以及未能排除無關變量。基數的差異導致占比差異巨大,就當時的條件而言,很多概念未能明確,診斷標準不能完全統一,誤診可能性極大。
現代醫學將中風后癲癇分為早發性和遲發性兩種,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癲癇發病率相對穩定,早發性發病率為4.6%,遲發性為6.8%,發病可能性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高年齡段復發的幾率相較低年齡段也較高。早發性癲癇和遲發性癲癇的分類是根據患者發病時間而定,國內對其分類是以15日為分界點,中風后15日內出現癲癇癥狀是早發性癲癇,15日后則是遲發性癲癇,國際上將分界點縮短為7日。早發性癲癇多見于中風后1日之內,病癥發作時間段較為集中;遲發性癲癇在中風后1月到1年間歇發作,一年內復發率較高,中風兩年后基本不會發作。
中風后癲癇的發生率與病灶部分有極大關系,病灶越大發病可能性越高,腔隙性腦梗塞患者中風患中風后,幾乎不會誘發癲癇。針對病灶較大的患者,腦葉出血常會誘發癲癇,顳葉、頂葉誘發的可能性均大于40%;小腦和腦干等部位出血,誘發幾率較低;腦動靜脈誘發的出血癥狀極易誘發早發性癲癇。因此最有可能誘導早發性癲癇病癥發作的是出血性中風,患者由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原因,導致大腦神經元反應受限,出現癲癇癥狀,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誘發幾率高達26.3%。早發性癲癇治療比較簡單,只要原發病癥得到治療并且痊愈,相應的癲癇癥狀也會隨之消失。遲發性癲癇多見于缺血性中風,腦梗塞是常見誘因,患者梗塞神經元壞死,大腦神經運作信息未能正常傳遞,導致患者身體出現大面積抽搐。
中風后早發性癲癇患病機理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項:①短暫性腦缺血、早期腦梗死:該機理促使患者腦組織供氧不暢,大腦缺乏足量氧氣以供消耗,鈉離子內流,腦部電解質失衡,出現異常放電,誘導癲癇發作;②血腫影響:腦出血早期,血腫直接或間接對皮層運動區域造成影響,血腫區域缺氧情況加劇,局部代謝混亂,神經元放電過度誘發癲癇;③血管畸形:患者血管畸形,影響周圍血管正常供血,神經元工作受限而出現異常;④應激反應:患者中風后,身體各機能出現應激反應,體內電解質平衡發生混亂,各指標出現改變,最中誘發癲癇。總而言之,其誘因無外乎血氧缺失、代謝混亂。
遲發性癲癇誘因則相對簡單,主要是神經元病變和膠質增生。原因有以下幾項:①梗塞處發生神經元壞死,大腦皮層信息不能及時傳導;②神經元變異促使信息傳導發生混亂;③膠質增生引起神經元細胞畸形,神經元排列組合發生變動,無法正常傳導信息。此外,患者高血糖也有可能誘發遲發性癲癇。遲發性癲癇的誘發源于腦部酸堿失衡,神經元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放電頻率偏高,信息卻不能正常傳輸。
由于中風易于誘發癲癇,因此在診治中風患者是一定要針對預防,做好應急措施。為能盡早預防,有必要對患者進行輔助檢查,腦電圖是如今檢查的常用手段,也是比較可靠的方式。癲癇發病周期不甚穩定,檢查需分階段進行,基本檢查方式是對患者中風送治時、中風后7天和15天的腦電圖進行比對分析,發現異常則及時處理,避免出現其他并發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中風后癲癇的治療,原則是病灶的去除,抑制病癥發作,降低復發的可能性。治療原理是維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使其體內酸堿平衡處于穩定狀態。針對早發性必須做到及時治療,避免病癥長期折磨患者,妨礙患者正常生活。治療速效方法是藥物介入,對人體損害較大,不能長期使用。遲發性癲癇通過藥物與日常訓練可以最大程度緩解其發病,少數患者需要聯合其他藥品治療。患者基本不出現復發之后,是否還需繼續用藥,現在醫學界還是存有大量爭論,相信以后會針對病癥制定出更有效的方式。癲癇屬于腦血管疾病,預防可以參照常規的一級、二級預防標準,這是現下預防腦血管疾病發作的有效措施。
中風后癲癇是中風常見并發癥,患者患病后,正常生活受限,心理環境飽受摧殘,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恢復產生了極大阻礙。優于癲癇發作機制不明,臨床檢測尚不能確切診斷,因此很難很難針對性的進行預防,即使能夠確診,根據患者身體狀況用藥也是一大難題。現有的手段只能通過輔助方式,加強對病癥的宣傳,指導患者有意識的預防,降低發生幾率,減緩發作頻率。相信在此后臨床實踐增加的基礎上,能夠尋找出一個較為良好的方案應用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