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機專業合作社規模的不斷擴大,帶動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作用日益顯著。但仍然存在農機合作社不集中、資金短缺、融資渠道少等問題,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未來,地方農機主管部門將指導各農機專業合作社結合實際情況,研究破解合作社發展的瓶頸問題,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合作社模式,通過專家的技術指導,在增產與銷售方面下足功夫,充分調動社員的積極性,提升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1、新時代農業機械發展現狀
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發展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亮點,是城鄉融合發展格局下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型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與收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機體驗為一體的綜合發展模式。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更加牢固。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驅動下,全國各地的鄉村基本實現了農機化,農業機械裝備得到逐步優化,農戶裝備水平大幅提高。為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地勢條件、不同產業結構的發展,大批新型、復合型、智能型農業機械走進鄉村,特別是在糧食生產機械逐漸趨于飽和的條件下,諸如大豆、花生、大蒜等設施農業機械呈現飛躍式增長態勢。大中型吊桿植保、水肥一體化灌溉、水產等農業機械受到農戶與企業的廣泛關注,在地方政府與農業部門的聯合推動下得以大面積推廣使用。主要農作物耕種環節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機化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裝備、人才以及技術支撐。
2、農機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生產模式的基礎,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我國是世界第一農機生產大國,全國農機總動力已高達13.56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發展到3200多家,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了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跨越式轉變。農業現代化是新時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追求,也是調整生產關系的最關鍵因素。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農機的廣泛推廣及應用從根本上解決了鄉村生產力不足的問題,極大地減輕了農戶的勞動強度,極大地提升了勞動生產力,推動了鄉村的發展。隨著國家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對此,以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現代化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在國家政策與地方制度的支撐下,鄉村已經初步進入到以工促農的時代,各地城市也紛紛行動以產業推動鄉村的進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改造傳統農業、逐步走出一條適應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另一方面,要認識到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基礎十分薄弱,急需資金的支持和周轉,特別是在農業機械的多樣化引進上,還需全面扶持。而要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則要落實農機管理制度的健全。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要與之相對應,突出對“三農”問題的看重,也給農機化的發展傳遞了信號。我國要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機械不能缺席。建設農業機械化,全面振興鄉村的號角已經吹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天地,當前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機發展機遇
新時期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高速時期,更是科技成果轉化為勞動生產力、驗收效果的關鍵時期。隨著市場農機種類與數量的日益豐富,質量和作業覆蓋率也成為各地農戶的普遍追求,不僅能夠實現鄉村又好又快發展,也能為農貿的持續增收奠定基礎,對于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也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尚處于農業機械化不斷推進的階段,要加快現代化進程,生產勞作機械化,釋放農村勞動力是前提。
①農村社會變革為農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需求。為了實現國強民富的社會發展目標,城鎮的開發與建設成為關鍵,基于此,鄉村主要勞動力也逐步朝著這些城市轉移,對農村的人口結構和勞動力體系都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壯年勞動力的缺乏致使鄉村振興與創新發展受到阻礙。地勢的復雜化、產業的多樣化都迫切需要更多的農機加入,這就給農機的推廣和應用帶來了巨大的空間。
②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也為農機的普及和應用提供了動力。不可否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就要立足農業生產方式的標準化和精準化。不僅要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還要注重農田設施建設等新型生產模式的適應性。制造業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水平的日益提升也為農機的發展創造了友好條件。工業技術的不斷革新與完善,促使我國裝備制造業水平明顯提升。資金、技術、創新成為農機企業打造品牌文化、占據市場比例的主要競爭優勢,為農業機械化的多樣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即使是在國內外市場環境的沖擊下,我國農機產業也呈現出緩慢增長態勢,特別是農機的出口額始終保持在世界機械工業的前列,大批適應我國地勢與國情條件的農機產品受到農民青睞。
③是全面整治鄉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思路。隨著環保節能型農業生產理念的提出,各種節肥節藥行動廣泛開展。為有效滿足零化肥、無農藥污染的農業生產目標,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禽畜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集成化利用,農業機械成為首要選擇。最后,在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撐下,農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機被放在鄉村振興戰略計劃的首要位置,并未貧困山區擴大補貼,大力培養農機技術人才為農戶提供更為科學的技術服務,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農業機械從未像如今這樣被農民所期盼,也沒有像今天這樣被農業生產活動所需求。在現代技術和國家政策的支撐下,農機化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增強,作用也更加凸顯。鄉村對農業機械的引入進一步擴張,農業機械化正保持著難得的推進勢頭。積極適應形勢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加快推動農機化是落實鄉村優先發展,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根本措施。農機化工作者也要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努力開創新局面,做出新貢獻。面對農機化工作中存在的諸多不足,還需加大創新力度,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消除體制障礙,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為鄉村振興提供更為強大的農機化支撐。
(作者單位:066400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