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蓉 張寶英

荊門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績。但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大、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已嚴重制約了荊門市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實現荊門市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加強農村土地監管、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等迫在眉睫。
一、荊門市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人均耕地面積多,土地資源稟賦好
2017年末荊門市常用耕地面積268.63千公頃,平均每戶耕地面積0.78公頃,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0.14公頃,位于湖北省首位。全市國土面積12404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3313.1平方千米,占26.71%;丘陵7473.4平方千米,占60.25%;平原湖區1613.8平方千米,占13.04%,耕地以丘陵地為主。
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不斷提高,且農民收入呈現多元化趨勢
近幾年,荊門市農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在年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不斷提升。2016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純收入15811元,同比增長7.44%,總量居全省第2位。2017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純收入17167元,同比增長8.58%,其中工資性收入5584元,占比32.5%;轉移性收入2757元,占比16.1%;財產性收入461元,占比2.7%;家庭經營純收入8365元,占比48.7%。隨著荊門市工農產業的發展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兼業化現象逐漸增多,農民收入結構發展重大變化。
3、土地流轉趨勢增強,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增多
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鎮化發展的推動下,荊門市土地流轉趨勢增長。2014年底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2.8千公頃,2015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突破2萬,其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4464家、1573家,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5.33千公頃。2016年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突破2.2萬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5748家、2229家,全市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18千公頃。截至2017年底,全湖北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133.2萬公頃。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是湖北省各地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荊門市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相對平穩,呈增長趨勢,其中水田流轉價格在800-1000元之間,均價873元/畝/年;旱地流轉價格在600-700元之間,均價654元/畝/年。流轉主體主要集中在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個體工商戶等,同時家庭經營農戶之間的免費耕種現象也普遍存在。
4、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
2016年末,全市100%的村通電、100%通公路,其中27.8%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點,89.6%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14.7%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58.2%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村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2017年村道建設8365.29公里?;A設施建設的完善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201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760940千瓦,機耕、機收面積不斷增大,2017年機耕面積486.86千公頃,機播面積276.14千公頃,機收面積413.48千公頃。
5、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趨勢良好,農產品加工增長明顯
在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以及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趨勢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荊門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此背景下不斷發展,2017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529家,比上一年增多757家,農產品加工服務164家,比上一年增加100家。
二、荊門市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土地閑置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兼業收入提高以及荊門市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積極性降低。同時土地流轉主體經營管理不善及融資困難等原因以及水土污染等造成的土地閑置現象越來越嚴重。農村土地閑置影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荊門市東寶區荊鐘村土地流轉以后出現大量的土地閑置以及各村由于兼業情況和引灌水資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地閑置現象也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2、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2016年全市農業生產經營人員77.55萬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力身體素質以及文化素質偏低。根據荊門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顯示,在年齡方面,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偏高,55歲及以上農戶占比為40.65%;在受教育水平方面,以初中水平為主,占比為58.42%,高中及以上占比比較低。大量青年勞動力外流,不利于高效綠色化生產技術的推廣以及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3、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區域不平衡明顯
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逐步提高,特別是道路及網絡基礎設施。荊門市鄉村道路過于狹窄以及到戶的道路硬化不足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村信息傳播機制建設不平等,縣、市、區分布不平衡,鄉鎮分布不平衡,東寶區、掇刀區鄉鎮通寬帶的數量明顯少于京山縣、沙洋縣,東寶區通寬帶的村有100個,掇刀區82個,而京山縣有321個,沙洋縣249個。荊門市糧食種植面積大,產量高,2017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83.44千公頃,糧食產量255880公斤。收獲季節陰雨天氣使得糧食占道晾曬和糧食存儲成為重要問題,糧倉以及晾曬場地建設的不足嚴重影響農產品銷售以及農民收入的提高。
4、農產品加工服務有待完善
荊門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趨勢良好,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加工以及技術、信息等服務都呈現增長趨勢。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農產品加工服務的趨勢增長快,從2013年的18家發展到2017年的164家。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服務的供給不斷增長,另一方面荊門市農業發展態勢良好,對農產品加工需求日益增加。想要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服務要不斷完善。
5、鄉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荊門市近年來發生的新埠河、鮑河流域水稻早青立病,楊樹港流域水稻殼畸形不結實等現象,與施用單一化肥和引灌受污染河水有極強的關聯性。一方面農民生活垃圾污染增加,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驅動以及農民生態意識淡薄的影響下,農業生產對環境污染加劇,最主要的就是化肥農藥以及農用薄膜的使用。雖然荊門市化肥農藥施用情況有下降的趨勢,但農戶增施化肥的意愿及行為仍然較高。
三、振興荊門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加強農村土地監管,因地制宜利用資源優勢
根據不同鄉鎮的土地流轉以及土地經營現狀提出相應的監管措施。對土地流轉較少的地區要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加大對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的宣傳,支持農業大戶及生產能手等有技術、有資金的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政府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以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帶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對于大面積土地流轉地區要加強土地流轉后的管理與服務,劃分土地流轉用途,優化糧食生產空間布局;穩定土地流轉期限,防止土地閑置以及土壤污染;加強本地區農民與流轉主體之間的聯系,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同時政府要擴寬融資渠道,推動農村土地可持續發展。
2、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基于荊門市鄉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基本出發點,同時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與回流農民工職業技能的現實狀況,有針對性完善本地職業教育教學體系,促進鄉村剩余勞動力的職業轉型,加大對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育,既滿足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又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民幸福感。對土地經營有經驗的農業農戶要加大農業生產知識技術、經營、銷售等技巧的培訓,支持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對于兼業農民和對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民加大專業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家庭收入水平,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潛力。
3、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機械化、信息化程度
到戶道路的硬化以及網絡信息設施的建設有利于農業生產綠色化、機械化,完善相應的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是荊門市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方面要擴寬鄉道,硬化到戶道路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隨著灌溉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機械化的發展,荊門市農產品豐收期間的晾曬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產出的主要問題,完善晾曬場地以及糧倉建設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以及吸引新型經營主體。各級政府以及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4、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加工服務,增強農產品競爭優勢
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將農產品加工與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聯合起來,創造荊門市地區品牌特色。大力發展優質稻米、漳河“果凍橙”、高油酸油菜等產業,使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通過第三產業帶動的形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以及競爭力。荊門市農產品加工服務多,但是品牌以及地方特色不明,與第三產業聯合發展不足。荊門市彭墩集團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農產品加工與鄉村旅游、涉外酒店聯合,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同時加大對綠色農產品加工的宣傳支撐,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破解農村經濟發展制約,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保障。
5、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
加大綠色、生態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科學精準施用化肥農藥,完善秸稈等農業生產垃圾再利用處理設施,實現精耕細作與現代的物質技術設備相輔相成,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改善農村人居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推動農民生態化生產行為產生,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以及農業機械的應用等方面。荊門市全市植保無人機從2015年的6架發展到2018年的226架。全市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基本上都實現了用無人機防止蟲害,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又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政府要加強污染監管以及提高對綠色化生產技術及生產行為的補貼和支持力度。
(作者單位:530004廣西大學農學院;530004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