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先
神農之域堯之源,
物華天寶令人贊。
一曲長歌五千載,
精衛填海美名傳。
漳水濤濤流不斷,
東海茫茫水連天。
神農不戀帝王位,
躬身教民種桑田,
膝下有女十三歲,
名叫女娃心地善。
這一天,
春風拂人面,
春光亦燦爛,
杜鵑啼春暖,
百花也爭艷。
女娃倍覺春日好,
要到東海戲水玩。
女娃戲水平常事,
沒想到卻牽出一段
驚天動地、鬼泣神驚、不屈不撓、
為民申冤的千年神話,
萬古傳。
話說女娃戲春水,
層層碧波映藍天。
突見風起浪濤涌,
電閃雷鳴天地暗。
浪卷沉尸如草芥,
哭聲喊聲倍凄慘。
一條黑龍騰浪起,
波濤滾滾遮日寒。
女娃一見肝火動,
要拉黑龍上九天,
玉帝面前評評理,
天規天條難容寬。
黑龍一聽哈哈笑,
哈——
黃毛丫頭敢出狂言,
玉帝是俺親娘舅,
俺姑父的名字叫楊戩。
你到天上去打聽,
哪一家,
沒收過我爹的大禮單。
縱是天神下凡來,
還不是睜一眼來閉一眼,
今天小龍我翻翻身,
又淹沒了你發鳩山。
勸丫頭別把閑事管,
你可知東海水深淺。
哼——
小小黑龍你太大膽,
口出狂言敢欺天,
民間無能奈何你,
凌霄閣上你逃罪難。
黑龍仰天哈哈笑,
翻江倒海無收斂。
女娃縱身浪濤內,
要擒黑龍把玉帝見。
二人大戰三百合,
可憐女娃,
小小年紀影孤力單,
殞命東海魂飛天。
女娃翻身下天界,
化作精衛在發鳩山,
聲聲啼血銜木石,
不分晝夜把東海填。
女娃的精神撼天地,
感動了天上眾神仙。
玉帝降下旨一道,
把黑龍壓在太行山。
東海水退三千里,
才有了上黨盆地米糧川。
濁漳河水靜靜地流,
發鳩山上景無限。
上黨大地春潮涌,
精衛精神萬古傳。
點評:
《山海經》里那么多古代神話故事,我始終認為《精衛填海》是最富有魅力的一段。試想在蒼茫的大海上,一只黑色鳥兒口銜石子,穿云破霧而來,那一股無所畏懼、堅忍不拔的氣概實在令人感佩。傳說精衛是神農小女兒女娃身溺大海后精魂所化,這神奇的精衛鳥就生活在發鳩山上,發鳩山就在山西長治的長子縣。長子鼓書《精衛填海》題材選得好,可謂是當地的曲兒唱當地的事兒。
長子鼓書雖然是長子縣的地方曲種,卻因為諸位演唱家、詞曲作家的努力而享譽全國,它以濃郁質樸的鄉土氣息,帶給人們清新舒適、安寧愉快的藝術享受。正因為長子鼓書的這一特色,所以作者在選擇故事的時候,避開了濃云迷霧、驚濤駭浪的凝重場面,而是采用了明媚春天里,天真善良的女娃與蠻橫無理的黑龍相遇,她同情遭受黑龍殘害的無辜生命,與黑龍據理爭辯、奮力打斗的小橋段作為重點,情節簡明清晰、景色明麗歡快、語言通俗活潑,人物神形兼備,塑造了女娃正直勇敢的性格,為她化作精衛后的行為作了鋪墊。
細讀作品的朋友也許會發現,文中上下句的平仄稍顯雜亂,不是嚴格遵守北方鼓曲“上仄下平”的規則,我想這應該跟長子方言有關,普通話與方言的讀音、平仄往往有著很大差別,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即便如此,如果能更注重一點更規范一點就更理想了。另外有些敘述略微啰嗦,造成整段節目分布平均而缺乏高潮。如果能省下筆墨,在女娃殞命東海以后加以渲染,并且在“東海水退三千里,才有了上黨盆地米糧川”之處多做強調,那么這個唱段的主題將會更加鮮明。
(點評人:鼓曲作家 楊妤婕)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