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梅
大豆適應性強,生育期短,生產成本低,栽培要求較低,在我縣2300米以下區域旱地均可以種植。會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充分發揮部門職能,結合本區域氣候、土壤等特點,因地制宜,積極進行增產增效栽培技術試驗研究集成,有效解決了大豆生產中存在的粗放、干旱等制約因素,彰顯了全縣大豆產業持續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的科技奉獻率。
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介于東經103°03′~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國土面積5854平方公里,山區占95.7%。會澤屬典型的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7℃,年均降雨785毫米,耕地面積近200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馬鈴薯;大豆是會澤縣主要的糧油作物,種植歷史悠久,2016年被列為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會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借助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部門職能,積極進行玉米-大豆增產增效栽培技術試驗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廣,為群眾增產增收和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的奉獻。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增產增效栽培技術:
一、選地和整地
選擇土質較疏松,土壤肥力中等,保水能力較好的地塊,平底或者較平緩坡地,整地要做到地表平整,表土松軟細碎。
二、種植模式
采用帶狀寬窄行種植模式,帶寬1.8米,窄行40厘米內種2行玉米,寬行140厘米內種2行大豆,大豆行距35-40厘米,玉米與大豆間距離50-55厘米。
三、品種選擇
玉米選擇緊湊型或半緊湊型品種;大豆選擇耐蔭、耐密、抗倒或當地的優良品種,比如:滇豆7號、云大豆12號、滇豆4號等。
四、適時播種
根據當地天氣情況,如天氣預報連續3天以上均有雨,玉、豆可同時播種;夏播大豆最適宜的播期為4月中下旬——5月下旬;秋播大豆最適宜的播期為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
五、合理密植
玉米密度控制在3600-4000株/畝,大豆密度控制在8000株—12000株,分枝少的品種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如:滇豆5號,云大豆12號。
六、科學田間管理
1、及時補種、查苗、間苗、定苗
①大豆出苗后10天左右,出現缺苗斷壟現象應立即補種。補種的種子應是同一種品種,可先在水里浸泡4-5小時,天旱時更應帶水補種,以保證出苗。
②大豆出苗20天左右進行間、定苗,盡量間早間小。
2、化學除草
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可采用封閉處理的除草劑,96℅金都爾每畝用100ml兌水10-15公斤在田間空行均勻噴霧;陰雨天情況下,每畝用50℅撲草凈100克兌水10-15公斤在田間空行均勻噴霧。
3、科學施肥
玉米按傳統施用底肥,大豆每畝可施用10-15公斤復合肥或尿素5公斤作為底肥,結合大豆生長情況,苗期畝施5-8公斤尿素,或者初花期采用磷酸二氫鉀0.3公斤/畝,兌水進行葉面噴施。
七、及時中耕管理
大豆整個生育期一般中耕1-2次,第一次在幼苗出土,葉子展開后進行,深約3.3cm,結合間苗定苗鏟趟;第二次在封行前進行,中耕結合培土。
八、病蟲害綜合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防治原則。及時對癥防治病蟲害,避免受災減產。根據玉米、大豆發生的主要病蟲害進行防治。
1、病害防控:云南省大豆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細菌性病害、白粉病、根腐病等,發生率低,程度輕,可不進行防控。達到防治程度時,霜霉病可用58﹪甲霜靈-錳鋅或銀發利等,白粉病和銹病可用15﹪粉銹寧或25﹪三銼酮等;細菌性葉病可用72﹪農用鏈霉素等。
2、害蟲防控:云南省的害蟲種類較多,類型復雜,大的類型主要分為地下害蟲,食葉性害蟲和鉆蛀性害蟲。可用地蟲殺星、毒死蜱顆粒劑、敵百蟲粉劑等撒每畝2-3公斤于播塘中,也可用辛硫酸顆粒劑每畝2.5-3kg,加細土15-20kg拌勻,順壟撒于苗根周圍;針對食葉害蟲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阿維菌素乳油等;葉甲類害蟲可用功夫、毒死蜱等藥劑,針對椿象類害蟲可用10﹪吡蟲啉或20﹪氰戊菊酯等噴霧防治。
九、適時收獲
玉米收獲要及時,玉米收貨后及時砍斷玉米稈,以利于大豆生長。大豆黃熟時即可收獲,收貨及時進行晾曬,
十、科學貯藏
大豆成熟收割脫粒后,經過晾曬,種子含水量達到13﹪以下,即可入庫保存。為了防止鉆蛀性害蟲蟲卵的萌發,在種子入庫后要用磷化鋁進行熏蒸處理,充分保證種子發芽率和種子的商品性,確保種子質量。
綜上所述,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增產增效栽培技術主要體現以下優勢:一是推廣緊湊型玉米新品種和提高種植密度,確保玉米畝產;二是生物多樣性種植,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三是玉米與大豆搭配,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實現了種養結合,節本增效;四是標準化、規格化種植,為機械化收獲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654200云南省會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