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杰
河內峰會以來,半島和平進程再次陷入僵局。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內部矛盾,朝鮮積極調整內外戰略,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在未來朝美談判之前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2019年4月10日—11日,朝鮮相繼召開了朝鮮勞動黨第七屆四中全會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十四屆一次會議,對黨和國家領導機構進行了大幅度調整。
金正恩再次被推選為國務委員會委員長,被賦予“朝鮮最高代表”的全新稱號,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并發表執政以來首次施政演說,對外展示了其執政“第二期”的開局。
朝鮮高層三大元老則被年輕一代所接替。69歲的崔龍海接替91歲的金永南出任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長,并兼任國務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這次會議新設職務),意味著雙職在身的崔龍海將率領李洙墉(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長)、金英哲(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部長)、李勇浩(外務相)、崔善姬(外務省第一副相)等國務委員會委員參與下一步對美協商。
據推測年齡為50~60歲的原慈江道黨委員長金才龍接替80歲的樸鳳柱擔任內閣總理。樸鳳柱雖卸任總理一職,但轉而擔任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職位反而提升,更貼近金正恩謀劃經濟發展。而在“江界精神”發源地慈江道(同時又是朝鮮軍需工業重地)作出突出貢獻的金才龍掌管國家經濟,意在經濟上將更加強調自力更生。
64歲的樸太星接替90歲的崔太富出任最高人民會議議長。掌管過國家科學和教育領域的樸太星出任該職反映出朝鮮的施政重點轉向科學和教育。早在2019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會議第14屆代議員選舉中,687名代議員中約有50%被更替,而代議員構成偏向于外交、經濟、科學、教育等領域。
此外,太亨徹接替楊亨燮擔任最高人民會議常委副委員長。曾擔任中央委員會軍需工業部部長的李萬建也通過本次改選被任命為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會委員,成為朝鮮領導團隊的核心成員。外交層面上,過去在朝美對話以及危機管理中表現良好的崔善姬外務副相被推選為黨中央委員,并通過最高人民會議提升為國務委員、外交委員會委員。這樣,包括始終陪同金正恩參加朝中、朝美、朝韓首腦會談的金英哲在內,外交班子成員李洙墉、李勇浩、崔善姬等主要人物均進入了國務委員會。
從以上調整可以看出,為了更好地應對當前經濟困局和下一步朝美談判,朝鮮把重心轉向國內,通過領導機構的調整,擴大了國務委員會的職能,尤其加大了對美外交的力量。而在內閣機構上,重用軍需工業領域核心干部調任國家黨政主要部門,預示朝鮮有可能把軍工業轉向民用經濟,在短期難以解除制裁的當前,更加注重自力更生。這次兩會的召開,通過一系列的組織及人事調整,應對內外問題的重大決策得到制度化、程序化落實,展現出作為一個“正常國家”運行的穩定局面,也意味著這樣的組織及人事調整是為了進一步提升金正恩的領導地位,維護當前執政體系,達到鞏固朝鮮政治根基的目的。
自2017年聯合國安理會對朝實施嚴厲制裁以來,朝鮮對外貿易大幅減少,貿易逆差達到20億美元左右,約占貿易總規模的70%。2019年5月3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報告指出,朝鮮2018年全年糧食產量刷新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僅為495.1萬噸,比2017年下降50.3萬噸。而2019年的情況更為嚴峻,朝鮮遭遇了1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欠收,目前朝鮮全國約有1010萬人急需食物援助,占到總人口的40%。另外,年底朝鮮赴外務工人員的大批遣返,元山葛麻海岸旅游建設項目的延期,以及很少提及朝鮮勞動黨七大所提出的五年戰略計劃目標等等,從多個層面反映出朝鮮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
面對經濟困局,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4月9日召開的四中全會中反復強調自力更生和發展自立經濟的重要性。在4月12日的施政演說中27次提及“自力更生”一詞,要求各經濟部門挖掘自立經濟潛力,充分利用資源發展國家經濟,短期內為人民群眾解決生活上吃和用的問題,并改善工作計劃著力解決價格、財政及金融問題。為此,在勞動黨“完善自立經濟發展”路線指導下,設立了新的經濟相關部門,如國務委員會下屬國土環保省,內閣下屬船舶工業省等,以推動經濟計劃的落實。
朝鮮的預算報告顯示,2019年總預算增加為2018年的105.3%,按2018年預算達到83.1億美元來計算,2019年預算將是87.5億美元,主要投入在科技、經濟、教育三大領域。其中占比大的支出依次為科技技術部門(108.7%),三池淵郡開發事業、觀光地區、發電所建設等(106.6%),人民經濟(電力、煤炭、金屬、化工、鐵路運輸、農業、水產、輕工業,105.7%),保健部門(105.8%),教育部門(105.5%),社會文化事業(104.%)。而國防費用占據預算的15.8%,比2018年的15.9%有所下降。但是10年來一直維持在15.8%~15.9%的區間,加之總預算的有所增加,可以說國防預算依然維持在原有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經濟困難的條件下,朝鮮也沒有停止對于導彈研發的巨大投入。韓國國防部有關研究指出,朝鮮發射一發短距離彈道導彈的開銷在100萬~200萬美元,中距離舞水端導彈的開銷為在300~600萬美元,潛射導彈則在500~1000萬美元。類似像近日發射的新型導彈的花費則在500萬美元左右。金正恩執政以來共發射過60多枚導彈,包括各種類型飛行器多達200多發,朝鮮最少花費了10億~30億美元用于涉核涉導的研發上。可見,雖然朝鮮在2013年從“核經濟并進”戰略轉向2018年“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戰略路線,但在軍事領域尤其是核武開發上并沒有削減任何實質性的經濟投入。

朝鮮勞動黨第七屆四中全會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十四屆一次會議相繼召開
這是朝鮮當局以五年規劃即將完成的2020年為期限,全力加強經濟建設而做出的具體安排。說明河內峰會后,朝鮮高層意識到談判的復雜性、艱巨性及長期性,從而不能把緩解經濟制裁作為惟一談判目標過度執著于朝美峰會,而應把重心轉向國內致力于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上來。今后,朝鮮對內將持續強調“自主革命路線,自力更生,人民大眾第一主義,完善自立經濟發展,及相關法律體系”來展現自給自足的堅強意志,以應對可能長期面臨的制裁困局。而對于核導等戰略武器的研發上,在不能確保自身絕對安全的情況下仍將持續進行。
在河內峰會破裂后,半島之春出現倒退趨勢。韓方多次提議舉行第四次韓朝首腦會談,但朝方反應冷淡,指責韓方不要扮演所謂的仲裁者和推手角色,而要成為當事者。半島局勢再次陷入僵局之際,朝俄兩國領導人時隔8年之后的再次會晤,打破了近期朝鮮半島外交的“沉寂”。
2019年4月25日,金正恩第一次與俄羅斯總統會面。這是自2019年2月河內峰會以來,金正恩第一次外訪活動。雙方主要圍繞朝鮮無核化協商、朝鮮體制的安全保障、重啟六方會談的必要性、朝鮮在俄務工人員遣返問題、俄朝韓經濟合作方案等進行了磋商。從具體內容上看,雙方也有很多共識傳遞著積極的信號。對于無核化協商雙方都表明各自的立場,俄方也同美國一樣要求完全的無核化,并表露出支持朝美間的直接對話來解決問題。金正恩也再次表明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意愿。雙方一致譴責特朗普政府的對朝“極限施壓”政策。當涉及保障朝鮮體制安全的問題,普京稱“朝鮮無核化一定程度意味著軍費的壓縮,對于朝鮮維護主權和國家安全的保障是必要的”。這與朝鮮“在確保體制安全的情況下,若解除(美國對朝鮮)軍事威脅,沒有必要擁核”的一貫主張有一脈相通之處。

朝鮮將預算主要投入到了科技、經濟、教育領域
但涉及當下各自最關切的利益時雙方表露出自己的不同考慮。如俄方有關重啟六方會談的話題,在朝美雙方仍然眷戀雙邊對話的當前,朝美雙方是不會認可重啟六方會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再比如涉及朝鮮在俄務工人員時,俄方也有所回避。雖然過去多達3萬的朝鮮務工人員已銳減至11500人,根據2397號(2017)對朝制裁決議案,截止到年末要遣返剩余人員。對于朝方期待區分等級不搞絕對化的解決方案,俄方只能是在基于人權和人道主義層面上的磋商,而回避了具體細節。另外,關于連接鐵路、天然氣、電力網相關經濟合作項目,雖然雙方都有意愿,但在當前制裁的框架下無法實施實質性的落實計劃。這是因為俄方作為投票贊同制裁朝鮮的常任理事國,不可能以犧牲國家威信的代價帶頭違反制裁朝鮮的相關決議精神。
雖然這次金普會晤沒有發布任何聲明,沒有簽署任何文件,但就其會晤本身已具有重要意義。普京將借此次機會提高他在地區政治及朝鮮核僵局中的影響力,而金正恩正試圖加強與俄中的關系,避免外交上的孤立,在對美談判上把杠桿伸到俄羅斯,打破朝鮮當前內外交加的困境。今后,朝鮮對內將更加注重外交戰線的力量,持續宣傳與中俄的傳統友誼,安撫河內峰會落敗的失落情緒,對外將積極需求外交幫助,試圖重構朝中俄三方在對美協商上共同戰線。
2019年5月4日和9日,朝鮮相繼進行了東西兩線前沿部隊的火力打擊訓練,向東發射了10~20枚240毫米、300毫米大口徑多管火箭炮,2枚以上推測為朝鮮版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的KN-23型近程彈道導彈。
這次導彈的發射看起來并不簡單。從飛行參數來分析,這款飛行高度為45~50千米,在飛行末端可變軌突防的朝鮮版伊斯坎德爾導彈,打破了當前韓軍反導系統通過固定彈道軌跡測算參數并實施末端攔截的基本邏輯,使得韓軍反導作戰射程為40多千米的愛國者-3防空導彈以及攔截50千米以上彈道導彈的薩德系統都難以攔截。
從韓軍預警情況來分析,也讓人大跌眼鏡。4日,韓軍空中預警機上和平之眼雷達、海上宙斯盾驅逐艦上SPY-1D雷達、綠松陸上彈道導彈截擊雷達等韓軍主要預警探測系統都沒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發射情況。而在9日,朝鮮發射導彈17分鐘后,韓方才把發射地點鎖定為新梧里(慶尚北道尚州市洛東面),而過了2個小時之后,又修正為離新梧里以北50千米處的龜城(平安北道)。從韓國國防部及聯合參謀本部披露過于遲緩及表述模糊不清來看,軍方掌握情報確實有限,而非全部是出于戰略層面上考慮刻意避免問題復雜化。
從導彈的彈頭來分析,9日朝鮮發射的兩發導彈飛行距離為270千米和420千米,而兩發導彈飛行距離的不同主要在彈頭的重量上的差異上,一般飛行距離400千米以上的彈頭重量約為500千克,而飛行距離200千米左右的彈頭重量能達到700千克以上,而700千克是目前已確認的朝鮮最輕核彈頭的重量。前韓防長宋永武判斷朝鮮核武器小型化已達到500千克以下。這意味著朝鮮已具備了部署戰術核武器能力。目前朝鮮擁有的100多枚可搭載核武器的短程導彈,朝鮮最近幾年陸續發射了20枚以上射程為200千米,飛行高度為50千米的新型導彈。其中發射失敗的僅為一例,這次發射成功說明這類導彈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可以說是目前朝鮮在戰場上能用的真正的殺手锏,也是對美韓聯軍最大的威脅。

2019年5月9日朝鮮進行的火力打擊訓練現場
金正恩這次親臨現場指導火力打擊訓練寓意深刻。對內是在檢驗大口徑遠程火箭炮、戰術制導武器的實戰性能及部隊快速反應能力,并通過大力開展神炮手、神射手活動激發官兵練兵備戰熱情,確保軍隊不對稱戰略的高度有效性。而對外,則通過有所克制地公開自己的軍事實力來敲打美韓軍隊應對戰略,并時刻保持對外軍事威懾,警告美國“極限施壓”政策,提醒美韓謹慎戰略誤判。

2019年4月25日,金正恩與普京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會晤
總體來說,觀察當前朝鮮政情動態,政治上更加強調黨的領導,通過更加制度化、合法化的組織調整,鞏固其執政根基;經濟上通過更加強調自力更生,大力開發經濟資源,改革財政金融政策,完善自立經濟發展體制來應對當前經濟困局;外交上通過加大外事活動,改善與中俄的外交關系,爭取更多國際援助來尋求對美協商上外交突破;軍事上通過組織軍事演練加強日常備戰,不時發射導彈來敲打美韓,時刻保持對外的軍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