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大家知道,分與合是小學數學內容中重要的一對關系,把幾個相同加數合起來就成為乘法,而將一個數量分為幾個相同的部分,這就是平均數,就成為了除法。因此,小學數學非常重視“平均分”概念的教學。
另外,大家也非常明白,除法豎式是計算除法的一種重要的方法,而方法的學習、理解離不開概念與原理。由此可知,除法豎式與平均分概念之間必然存在關聯,那么這種關聯在實際中得到體現了嗎?體現了多少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平均分概念地位突出,對平均分的策略(操作過程)學習同樣重視
國內現行的幾套教材,基本上都獨立安排了“分一分與除法”這樣一個課時,目的就是先學習掌握平均分概念,為學習除法打下基礎;另外,教材中也特別重視平均分策略的學習,即如何做到平均分。下面筆者以人教版教材二下第9頁為例(具體材料可見教材)。
從教材里,我們看到編者為引導平均分策略學習提出了三個問題“可以一個一個的分”“也可以先每份分2個”“還可以怎樣平均分呢?”實現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的多樣化。
事實上,以操作的次數為分類標準,我個人認為,可以將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分成兩類,一次分盡的平均分和多次分盡的平均分。
二、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多樣化的學習,是否必要,效果如何
依據筆者的認識及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個人認為:
1.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多樣化的學習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應有之義
“平均分”是一個操作性的概念,它與操作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深刻理解“平均分”,不僅需要圖式表征、語言刻畫,還離不開動作表征。因此,突出平均分策略的多樣化,就是深刻理解“平均分”概念的應有之義。
2.在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多樣化的學習時,教師刻意,學生無意
筆者自己多次教學過平均分這節課,也多次聽過這節課,如“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學生往往是直接報出結果“3個”,教師追問“你是怎樣得出每份3個的呢?”學生的直接回答就是“三五十五”。于是,教師只有通過講授的方法,與學生一起體會、了解、學習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的各種不同方法。
3.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多樣化習得后效能低下
正如前面已經講過,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多樣化的學習只是為理解平均分服務,對后面學習的除法內容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請大家看15÷5,42÷2這兩個除法計算,不管15÷5這個除法豎式,還是第二個除法豎式,學生都是采用一次分盡的策略解決的,沒有考慮多次分盡的情況。
到此,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就非常清晰,一次分盡的平均分成為除法豎式學習的基礎,多次分盡的平均分沒有很好地成為除法豎式的學習基礎。那么,大家肯定要問:多次分盡的平均分對除法學習沒有作用嗎?如果有用,它的作用體現在什么時候呢?
三、多次分盡的平均分策略,何時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隨著學生學習內容的加深,當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多次分盡的平均分策略才會體現出它的價值。原因是隨著學習內容難度的加大,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出現了分化,有些好的學生計算能力比較強,試商比較快,而且精準;而一些計算能力差的學生,則會試商慢,有的甚至無法找到商,學習興趣下降。以80÷27為例: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學生做一道題目實際上調整了兩次,橡皮也用了兩次,因此,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告訴學生,在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計算時,要求使用鉛筆,這樣方便更改。如此復雜的過程,難怪學生討厭,掌握不好。其中的原因就是這種豎式要求學生一次分盡,不多不少。
而如果采用多次分盡,這樣的難題就不會太難了,同時也加深了除法意義的理解。見下圖:
四、總結
1.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的學習、掌握直接影響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也是分數內容學習的基礎,分、怎么分、平均分是小學數學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2.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的學習對除法豎式的使用、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一次分盡和多次分盡都是除法豎式最直接的“原型”,對學生理解、掌握豎式計算具有直接的影響;另外允許學生存在多樣化的豎式表達,也是尊重學生實際,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分散學習難點的有效策略。
3.平均分策略(操作過程)的學習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計算快,能較快實現試商的簡化,而有的學生擅長多次、有步驟地分,注重過程化的除法圖式理解,如此多次分盡的平均分策略就是他們的最佳選擇。俗話說:方法沒有好差,適合就是道理,理解才是關鍵。
?誗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