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結艷 呂靜玉 李興金

【摘要】 目的 探究綜合護理對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腦卒中患者的臨床干預效果。方法 117例PICC置管腦卒中患者,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59例)與對照組(58例)。對照組患者采用PICC置管常規護理干預, 實驗組患者采用PICC置管綜合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穿刺次數分布情況、留置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質量評分及滿意度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穿刺次數分布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 護理質量評分及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ICC置管腦卒中患者采用置管前、置管中及置管后的綜合護理干預, 可有效降低穿刺次數, 減少并發癥, 提高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值得采用。
【關鍵詞】 腦卒中;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綜合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88
作為臨床常見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腦卒中一般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 患者治療期間需要長期靜脈輸注甘露醇、血管擴張劑、止血或抗凝劑等[1]。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產生, 一直沿用至今。PICC導管操作簡單、維護方便, 可最大程度減輕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及傷害[2]。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7例腦卒中患者, 旨在分析綜合護理對PICC置管腦卒中患者的臨床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7例PICC置管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符合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 且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全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重度昏迷、意識模糊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實驗組(59例)與對照組(58例)。實驗組中男33例, 女26例;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61.5±5.5)歲;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5±2.1)年。對照組中男32例, 女26例;年齡46~75歲, 平均年齡(60.5±4.9)歲;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5±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PICC置管常規護理干預:置管時遵循無菌操作, 置管后24 h更換1次敷貼, 每周更換1次敷貼;輸血前先抽回血, 確認導管在靜脈內位置, 再給予10 ml生理鹽水脈進行沖式沖管;妥善固定好導管, 避免活動受牽動;觀察輸液速度, 若流速降低則要查明原因處理。實驗組患者采用PICC置管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置管前護理 向患者耐心講解置管方法、流程、注意事項等, 觀察患者情緒變化, 對表現出恐懼、焦慮等情緒的患者, 及時進行情緒疏導, 情緒波動嚴重的要做好心理疏導后再置管。對穿刺部位血管情況評估, 確定適合的穿刺部位及方法, 全程進行心電監護, 準備置管相關物品。
1. 2. 2 置管中護理 嚴格按照規范標準操作, 患者手臂外展, 取軀體呈90°角, 將健側肢作為穿刺肢體, 首選貴要靜脈, 正中靜脈、頭靜脈是第二選擇, 穿刺點要在肘下2橫指處。穿刺采用“橫L”法, 對置管程度測量, 方法為:從穿刺點到胸鎖關節向下反折到第3肋間, 肥胖患者, 反折到第2肋間, 穿刺成功后將PICC送入, 期間為避免發生導管誤入頸內靜脈, 讓患者頭部向穿刺側肩偏, 在導管達到預期長度后, 對導管固定翼安裝, 固定采用S型, 然后加壓, 將透明貼膜貼好。告知患者放松穿刺肢, 臥床休息, 減少活動。
1. 2. 3 置管后護理 置管后1~3 d進行護理, 因為該階段最容易出現并發癥, 每日定點查房, 對置管有無異常觀察。每晚熱敷30 min對穿刺點上方10 cm處至肩部, 連續敷3 d, 熱敷期間適當對穿刺點按壓, 預防出血。如果穿刺部位疼痛并伴有紅腫或水腫, 需及時采取相關措施, 并將熱敷次數增加, 進行紅外線照射等。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穿刺次數分布情況、留置時間、并發癥(靜脈炎、堵管、感染)發生情況、護理質量評分及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總分10分, 滿意度總分100分, 評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及滿意度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穿刺次數分布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穿刺次數分布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留置時間、護理質量評分及滿意度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 護理質量評分及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PICC置管作為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較高的用藥途徑被臨床廣泛采用, 但是PICC導管穿刺仍會出現多種多樣的風險, 并且一旦出現并發癥, 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更會增加患者痛苦[3, 4]。因此, PICC置管期間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非常有必要。此次, 對腦卒中患者實施置管前、置管中及置管后的綜合護理干預, 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穿刺次數分布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 護理質量評分及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做好置管前心理疏導、體征監測、用品準備, 為置管創造良好的心理、身體條件[5, 6];置管中遵循嚴格的操作方法, 選擇適合的穿刺靜脈及部位, 可提高穿刺效果, 增強穿刺精準性, 減少重復穿刺的發生;置管后通過熱敷、病房巡視等積極預防靜脈炎、堵塞等并發癥, 保證置管安全、順利進行[7, 8]。
綜上所述, PICC置管腦卒中患者采取置管前、置管中及置管后的綜合護理干預, 有效降低穿刺次數, 減少并發癥, 提高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及穩定性, 值得采用。
參考文獻
[1] 蔡艷燕.新生兒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常見不良事件的預防護理.醫療裝備, 2018, 31(23):160-162.
[2] 張梅, 佟金晶, 張緒紅, 等.肺癌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的健康教育方法及價值.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8, 12(23):152-153.
[3] 德慶卓瑪.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的應用及安全性探討.中國民康醫學, 2018, 30(20):108-109.
[4] 黃巧玲.集束化護理對預防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并發癥的作用分析.實用醫技雜志, 2018, 25(10):1185-1186.
[5] 任躍君, 李潔.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導管異位導致拔管困難一例患者的護理體會.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8, 18(7):1266.
[6] 黃丹丹.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應用于腦轉移瘤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山西醫藥雜志, 2017, 46(15):1906-1908.
[7] 王曉紅, 盧青英. PICC置管對腦卒中偏癱肢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影響探討.基層醫學論壇, 2017, 21(18):2402-2403.
[8] 鄭優群, 傅國英, 岑萌.老年腦卒中患者35例經外周靜脈置管圍術期的護理.中國鄉村醫藥, 2017, 24(20):84-85.
[收稿日期: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