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泉 張 娟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內江 641100)
母豬的生產性能直接影響著一個豬場的生產效益,母豬的繁殖利用價值最終需要通過母豬的繁殖成績體現出來,種母豬的繁殖能力除部分地由遺傳因素決定外,飼養管理對其有重要影響,母豬生產性能包括產仔性能和哺育性能,產仔性能包括產仔數、產活仔數、初生成活率;哺育性能包括21日齡窩重(泌乳力)、斷乳重、斷乳窩重、斷乳仔數、斷乳成活率等指標[1]。
本研究以四川某規模化豬場的產房母豬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母豬的生產性能(胎均畸形率、胎均弱仔、胎均死胎、胎均木乃伊、胎均斷奶活仔等)進行統計分析,了解該豬場母豬的的生產性能,同時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指導生產。
選某豬場母豬在1~6月期間配種、產仔、哺育等原始生產記錄,按生產線分組,共記錄三組,為l~3線。一月到六月共對分娩的所有母豬資料進行胎均弱仔、胎均死胎、胎均斷奶活仔等統計分析。
飼養管理:母豬按照正常需求量飼喂,空懷母豬實行小群飼養,每欄4~5頭。妊娠前期(妊娠開始至80d)實行單體限位欄飼養。妊娠后期(妊娠80d后)飼養于單列半開放式大欄豬舍中(可增強母豬運動),每欄1~2頭。產前3d左右轉入產房單欄飼養,產房實行全進全出制管理,進豬前徹底清洗消毒,空欄至少l周;母豬分娩前使用0.1%高錳酸鉀清洗陰戶和乳房,飼養員使用消毒毛巾擦拭仔豬。仔豬出生后按正常免疫程序保健;所有仔豬于3日齡注射補鐵制劑,7日齡開始誘飼補料,21日齡斷乳,去母留仔在產房1周,轉入保育舍。公豬于10日齡去勢。
統計母豬的胎均弱仔數、死胎數、胎均斷奶活仔、胎均成活率等指標。

表1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胎均弱仔統計表

圖1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胎均弱仔變化圖
由圖1和表1可知,母豬的胎均弱仔數以第二月份最低(1線0.11,2線0.21,三線為0.37,平均水平為0.23),其中一線在2月的胎均弱仔數為統計的6個月份中最低。一月到二月是呈一個下降的趨勢(0.21~0.11),四五六月的胎均弱仔比較穩定(0.3~0.5)。二線的胎均弱仔在統計的六個月中也是在二月最低(0.21),一月到二月是下降趨勢(0.39~0.21),二月到六月都是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0.21~0.38)。三線的波動曲線比較大,三月最高(0.46),一月到三月都是呈現一個增長的趨勢(0.34~0.46),三月到五月就下降的很明顯(0.46~0.16)變化曲度很大,五月份出現了最低(0.16)。五月到六月又呈現出增長的趨勢(0.16~0.42)。而從三線的平均曲線來看,二月份是最低(0.23),之后的幾個月波動不大,總體趨勢是增長的。

表2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胎均死胎統計表

圖2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胎均死胎變化圖
由圖2和表2可知,從一月到六月胎均死胎的變化比較大。一線在三月份胎均死胎達到最多(0.43),之后都是呈現下降趨勢,三月到四月下降的比較迅速。二線在二月的時候胎均死胎最多(0.4),四月最少(0.15),一月到二月是呈上升趨勢,二月到四月下降的比較迅速,而四月到六月又開始緩慢增長。三線大體都是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五月到六月稍微回升,五月最低(0.07),一月最高(0.27)。再來看一二三線的平均線,三月達到最大值(0.33),一月到三月一直在緩步上升,三月到五月開始逐步下降,五月過后又開始回升。

表3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胎均斷奶活仔統計表

圖3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胎均斷奶活仔變化圖
從圖3和表3可知,這幾條線大體趨勢都是呈現緩慢上升的狀態。我們來看一線的數據分析,在前三個月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二月最高(9.5),一月最低(9.1)。三月到五月增長的比較迅速(9.3~10.1)。五月到六月維持不變。二線的變化較一線大,前三個月較一線剛好相反,二月最低(9.1)。三月到四月急劇上升(9.2~10.1)。四月過后一直到六月稍微有點下降。三線的前三個月較一線二線明顯的多,二月(8.7)在六個月中最低在三線中也是最低,二月到三月急劇上升之后兩個月中上升趨勢減小但仍舊在上升。五月到六月又小弧度下降。平均線走向跟二月很接近,只是變化曲度稍微小一點。
從圖4和表4可知,這幾條線的形狀都差不多,差別就在于四條線的彎曲弧度變化大小不一,一線的一到四月變化最小,一月到二月逐漸降低,二月到三月變化不明顯,三月過后有升高一直到四月。平均線較一線次之二線最大。但是平均線在二月到四月是在一直升高。只有三線稍微有點區別。一線、二線和平均線都是一月到二月降低,二月到四月緩慢升高。只有三線在三月到四月時是下降的,二月到三月變化較其他幾條線大。這幾條線從四月到六月這三個月基本上沒什么變化。

表4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仔豬成活率統計表

圖4 三條生產線母豬1~6月仔豬成活率變化圖
母豬繁殖性能高峰期一般是第3~8胎,9胎以后產仔數和仔豬成活率胎下降。因此,生產中建議在組織生產中,第8~10胎后盡快將母豬淘汰(生產力較高的母豬可適度延長使用,而生產力很低的母豬盡早淘汰),對斷奶母豬或未孕母豬,積極采取措施組織配種,縮短空懷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對于青年母豬,應適時配種延長利用年限,另采取短期優飼等措施來促進母豬正常發情和提高排卵數[2];對于1~2胎的母豬,應采取隨妊娠日期的延長逐步提高營養水平的飼養方式;對于處在第3~7胎繁殖高峰期的母豬,要加強飼養管理,如采用“低妊娠,高哺乳”的飼喂方式[3]。
總之,加強科學管理,才能充分發揮母豬的高繁殖性能,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4]。第一,嚴格把控原材料的質量關,確保飼料原料、藥物入庫質量,合理進行藥物使用,嚴格執行藥物休藥期及空白期的使用。第二,積極開展防暑降溫工作,在炎熱的夏季,懷孕母豬很容易中暑,嚴重影響母豬的身體狀態和食欲,對懷孕母豬的分娩影響重大。第三,科學管理哺乳期母豬飼喂(泌乳量不足)和仔豬護理(重點控制豬舍溫度和水源質量)。做到以上工作流程,母豬妊娠期才可減少應激以防化胎、流產,哺乳期提高母豬的泌乳量來保證仔豬斷乳存活率等措施讓其繁殖優勢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