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翠柳
摘要:說話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能力,它直接反映了一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高低。為了改變課堂上學生羞于說、不會說的現象,本文著重從利用課文插圖、模仿文本、活動開展三個方面來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以“課文”為媒介開展說話訓練,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關鍵詞:課本;說話;源泉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062-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說話能力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訓練方式力求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與語文各環節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培養和提高說話能力。
1.以“插圖”為餌,激發興趣
圖畫是畫家對生活的審美反映。形象的畫面引發人們無限的聯想和興味。在小學課文中有很多篇是看圖學文的文章,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資源,挖掘它的說話教材,為學生所用,激發學生的說話欲望,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語言。
1.1用圖催化,迸發欲望。
借助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充分發揮想象,動嘴補充片斷,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的第二幅圖,可讓學生發揮想象:當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很快產生了不同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解決了說話難的問題。
1.2說中看圖,源源不斷。
低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與動畫、音像等,并且大部分插圖、動畫、音像就是一個聲情并茂的故事。低年級學生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讓學生先看圖,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圖文對照讀課文。課文的插圖就是故事情節的體現,讓學生邊看插圖邊講述故事。學生不僅說得非常生動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
2.以“仿”為徑,發展思維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模仿中練說也是“說話內化”最重要的形式。低年級正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往往需要老師扶學生一把,幫助他們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抓住教材特點,合理應用教材文本,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仿說,并通過“仿說”這一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言語規律和表達規范,發展思維,達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效果。
2.1仿句式,言之有理。
訓練學生遣詞造句,訓練邏輯思維的能力。主要是摹仿文中的句子運用的指定關聯詞進行說話練習,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再讓學生體會句式特點,然后告訴同學們說話、演講的時候,也可以用這樣的句式。通過對這個句式的仿說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表現技巧,這是指導學生把話說得在理、邏輯性強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2仿結構,言之有物。
結構的仿說可以是段式結構仿說,也可以是文章結構仿說。學生接觸較多的段式結構是總分式、總分總式、并列式等。我們可借機引導學生進行結構仿說。比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作者以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總起,圍繞這一中心句內容,從幾個方面來加以描寫,寫出了秋天的色彩。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展開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自主總結這種描寫景物的方法,結合學校近期組織赴公園秋游的機會,在秋游期間,再對學生就現場景物進行分析講解并指導,然后按照這種總分段式結構寫法進行仿說,收到效果奇佳。
2.3仿順序,言之有序。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也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時要注意表達的順序,如:事情發展順序、時間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等,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范例,我們可以有意識加以引導和訓練。比如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作者按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以詩一般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小興安嶺的誘人景色。在指導學生仿說這些段落時,要提前布置學生觀察周圍的景物,如校園、公園……然后組織學生在班上分組討論,最后指名仿說。只要觀察仔細就能把話說得好,說得言之有序。
3.以“活動”為托,提升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說話展示活動正為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搭建了平臺。在教學中緊扣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說話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由情感迸發欲望,點燃熱情,進而在活動中不自覺地提升了說話能力。
3.1課本劇表演。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與綜合性,開展綜合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把故事性強、適合表演的課文的復述轉變為表演的形式,讓孩子們通過角色表演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去經歷、去觀察、去欣賞。如教學《狐假虎威》一課后,先引導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選擇自己喜歡的某個角色來扮演。在這過程中,學生初步復述了文本,理清了文章脈絡,加深了印象。
3.2小小解說員。
一些以介紹景點或知識性內容為主的課文,讓兒童當導游或者解說員,復述全文的基礎上添加口語交際的訓練內容,以鍛煉其說話能力。如《黃山奇石》《日月潭》等課學完后,把黃山、日月潭等一些具有代表性景點的圖片如黃山奇石“天狗望月”、“仙人指路”等投影出來,并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現在小組內嘗試,分別當解說員和游客,努力做到人人參與并得到鍛煉。
3.3小小辯論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為了提升孩子說話的潛能,讓他們多體會成功與參與的快樂,根據課文中的一些發散熱點問題設計開展辯論、說話比武等系列活動。如在學習《落花生》一課,文中用蘋果、石榴與花生比較,分兩方辯論,引起學生思考,爭辯,從而加深對“只講體面”的理解。像這樣給學生提供展示說話的舞臺,增強了學生說話的信心,有助于學生敢說、樂說、會說。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找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多種的切入點,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創造性地說練,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發其表達的欲望,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增添學生說話的興趣及能力。
參考文獻:
[1]蔡智敏.《語文教學通訊》[M].山西省:語文報社.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