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梅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076-01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對于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我閱讀和個性閱讀,更重要的是能夠啟發和培養學生篩選、整理、辨識和應用的本領。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讓閱讀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1.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注重字、詞、句、語段的教學
初中階段,學生更是需要注意、字、詞、句的積累。這種方法傳統老套,但是這也是最基本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在掌握一篇文章的重點詞、句、語段的同時也能理解文章的主題,教師在現場教學中應加強這幾點的教學,在閱讀教學中,根據閱讀內容設置相關問題,引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入手。(1)理解和分析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正確理解單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意義,這也體現在新課程教材的實踐中。其次,對詞語的內涵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比較。詞語的內涵及詞語搭配的分析應注意詞義的差異。要分析詞語的搭配,注意表達意義的矛盾,包括語言表面的矛盾、情緒的矛盾和情感色彩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意味著語言主體的復雜情感,具有深刻的內涵[3]。(2)理解關鍵句的意思。加強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句型教學,不僅要了解課文的需要,還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豐富的句子可以用修辭手段進行分析。(3)推敲重要語段的含義。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局限于單詞和句子,更注重段落的教學。通過對重要環節的教學,不僅可以了解課文思維的發展脈絡和理解過程,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重點查找重點詞組,以提高他們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事半功倍。
2.注重主體地位,加強多種對話
教師在閱讀對話過程中應扮演何種角色?閱讀課我們常見的課堂交流形式是教師主講,學生接受,與實際意義上的討論相距甚遠;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告知、講授,學生的聆聽,記錄,教學成了簡單的知識復制,而無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對話、討論,更無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的探討;討論變成了公開課上的一種裝飾、點綴,只不過使學生為傳授者的教學增加環節,作為鋪墊形式橋梁,使我們的課堂流程順暢一些、教學過程順利一些……這些情況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學生的閱讀主體的感受,只是成了老師個體的閱讀體驗和理解,問題都是老師的問題,感受也是老師的感受,學生只是被動地傾聽和接受。教師因在認知、情感等方面占有優勢,常常主宰學生的對話;學生中的優勢群體壟斷對話,而大部分學生因為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和錯誤,不敢說出所想所感,成為忠實的聽眾。除此霸權式的方式,另一種是無所依據的“民主對話”,部分教師認為課堂既然是民主的,就應該放棄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無所依據的炒熱課堂,結果一節課下來一無所獲,無法激發大多數學生的參與熱度。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把課堂延伸到課余,文本的閱讀要與學生的認知實際聯系起來,加強課前的知人論世的了解,與之相關的資料補充。例如閱讀《范進中舉》《孔乙己》等反映科舉罪惡,八股制式的內容就可與歷史課相互聯系,查找資料,對于明清口語的了解,課堂上的閱讀才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的對話。再有課堂上對于科舉制度的理解維度也應該以學生的實際認知進行學生之間的交流,作為主導的老師適時的點撥指引幫助即可。
3.要注重有效提問
3.1問題的設置要明確。
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來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明確目標,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課文中的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的路途中難以克服,但教學上又必須完成的任務。它是教學中的絆腳石,也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抓難點,體現了當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它要求我們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教師針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來設置問題,就好像寫文章要開門見山,簡單利索。
3.2問題的設置要具啟發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閱讀,并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教師要抓住他們的心理特征,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此來激活他們的思維,拓展他們的思路。這樣,學生就能對自己原有的知識進行拓展,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這樣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他們很自然地掌握文章的內容與中心,從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4.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教師開展閱讀講解總是遵循教學大綱將所謂的正確答案進行照本宣科,而學生的很多創造性的理解和富有想象力的認識因為這些“標準答案”而被扼殺。這樣的一種情況普遍存在于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極大地損害了閱讀教學的效果,也影響了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所以,針對這樣的一種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所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就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要將標準答案引入教學,而是學生一起去探究閱讀材料所傳達出來的內容和情感。這樣的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初中是學生學習思維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以及改變閱讀模式、提高其閱讀水平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只以應試教育為主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么樣去閱讀,怎么樣實現語言文字和情感之間的轉換,讓學生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并享受這個過程,學會怎么樣做到有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