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生
【摘要】科學治理特色小鎮能夠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是中國城市管理體制下一步的改革重點。建設特色小鎮需要從精細化治理入手,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優化特色小鎮社會治理模式,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立足小鎮產業和文化,不斷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激發特色小鎮活力。
【關鍵詞】特色小鎮 新型城鎮化建設 科學治理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建設特色小鎮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2019年,國家發改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旨在優化城鎮布局,進一步推動特色小鎮發展。原先以經濟和產業為視角的特色小鎮,開始向文化和社會等更寬領域延伸,并且在其自身發展演化的進程中,特色小鎮的科學治理已成為促進小城鎮發展、優化城市結構的基本保障,并且成為中國城市管理體制下一步的改革重點。
特色小鎮是一種“產、城、人、文”一體化的新型空間,是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四大功能的疊加,是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特色小鎮符合現代人對優美環境追求。但城鎮運行三分靠建設、七分靠治理,因此,為了使特色小鎮成為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和諧宜居家園,應圍繞著“特色”兩字,科學治理特色小鎮,使其成為發展高地、百姓福地。
首先,我們應從小鎮發軔之時就將其生產、生活和生態發展有機融合起來,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的“靈魂”,并下精細功夫進行治理打造,將特色小鎮治理和建設全方位納入精準治理的范疇中,才能使特色小鎮具備自身獨有的小鎮風情和小鎮文化。
其次,特色小鎮美在特色、貴在特色、難在特色。因此,必須要從精細化治理入手,注重功能疊加,因地制宜凸顯特色,突出旅游、文化等功能,在推動特色小鎮治理中孵化新業態、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根據特色小鎮的實際定位創新發展理念,從而滿足新時代的新需求、形成新產業,不斷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使小鎮獨具特色,決不能“千鎮一面”。如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應充分發揮特色小鎮的集聚優勢,將線上與線下、內貿與外貿、創新與創業等相結合,做到“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善于做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文章,將特色小鎮建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集合體,推動最具基礎、最具潛力的特色產業成長,重點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培育,即全域旅游、電子商務等。
最后,以前籠統、模糊的特色小鎮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應不斷加快特色小鎮向精細化社會治理轉型,增強人文關懷和對美好生活狀態的倡導,采用剛性管理手段和柔性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推動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特色小鎮的科學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小鎮,旨在提升社會活力和市場熱情。因此,應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建設,改變特色小鎮社會治理模式,才能促進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我們應建立“一核多元”社會治理體制,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社會創新的活力和潛能,不斷推動社會、市場協作的多元化治理,由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作保障。一方面,政府應結合小鎮的分級分類,明確主要職能邊界,不斷細化政府職能分類,并結合不同情景予以差別化對待,如政府應切實發揮好統籌、協調、指導等作用,充分發揮自身的核心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為了形成多元協作的善治格局,還應積極推動城鎮等級化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打破社會管理體制多重規則混雜及行政性羈絆的狀況,通過改革賦予小城鎮在各個方面更為普適的自主權,不斷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促使政府、企業等市場主體各盡其能、各司其職、相互合作。
其次,在頂層設計方面,特色小鎮的治理需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尋求人力和智力資源。積極引進專家和技術人員,不斷推動專家庫和人才庫建設發展,推進小鎮治理主體多元化、智庫化建設,從而實現小鎮運行機制平臺化、網絡化發展。如從城鎮規劃布局、功能融合等方面規劃和建設,通過政府工作信息平臺提供信息傳遞、中介服務和監督管理等服務,搭建精細化的治理平臺。
最后,為了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特色小鎮的治理要不斷推進公共服務供給的智能化和高效化發展,推動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和治理工具的創新。一方面,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特色小鎮應充分發揮信息化和大數據優勢,通過數據管理,全方位、多角度收集數據,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推動社會治理向人性化轉變,破除部門間、條塊間的信息分割,推進部門數據共享、工作流程優化。另一方面,為了逐步打造數字化綜合民生服務平臺,應高度重視民生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規劃未來社會治理云服務體系,分析公眾訴求、把握輿論動向,建立各種功能與服務數據庫,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服務和輿論引導。
特色小鎮的治理,強調產業和文化在激發空間活力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為了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特色小鎮產業應積極探索養老、教育小鎮等多元化治理模式,進行專項治理建設;另一方面,為了搭建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有效載體,應通過多要素集成、多業態聚合、多功能融合,打造“特色小鎮+”的優勢品牌,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構建創新創業平臺,促進特色小鎮的科學治理。特色小鎮是以人為本的宜居宜業家園,特色小鎮的治理更應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其中,通過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融為一體,促進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應建立德治建設體系,積極轉變治理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與人們的生活結合起來,完善特色小鎮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撐體系,不斷提升居民的道德素質和小鎮文明程度。同時應不斷提升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推動“文化強鎮”的建設和弘揚慈善理念、志愿精神,樹新風、正民心,逐步提升居民素質。
二是為建設文明和諧的小鎮環境,需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不斷推進特色小鎮治理理念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民服務、為民解難,為民化解憂愁。并且還應堅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原則,建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增強法治宣傳力度,運用技防、法律等措施,幫助人民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糾紛、加強小鎮治安管理。
三是為促進政府、社會、居民三者的良性互動,應以建立特色小鎮農村治理體系,激發人們的責任感和參與活力,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能力,如完善農村社區治理發展思路等。為了夯實社會力量參與小鎮治理的基礎,還應積極推動“四社聯動”機制,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志愿組織以及商業、行業協會組織,創新協同參與小鎮治理體系,滿足居民需求,提升居民議事協商能力,從而實現構建和諧小鎮的目標。為了調動小鎮群眾的參與熱情,應呼吁人文關懷,進一步強化社區醫療、文化、養老等基本服務功能,尊重小鎮的歷史文脈,通過加強議事協商、推進社區事務民主決策等事項,營造真正的人性化空間,促進政府治理和群眾自治的良性互動,增強小鎮從業者的主人翁意識和感情認同,營造一個新型的眾創空間和生活空間。
(作者為中共紹興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5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發達地區鄉村社會治理中公共精神重塑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5CSH01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程響、何繼新:《城鄉融合發展與特色小鎮建設的良性互動——基于城鄉區域要素流動理論視角》,《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