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摘要】以文明對話共創世界文明美好未來,是中國主張文明交流互鑒的核心目標,通過文明交流對話,可以增進國家間互惠合作,共同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諧穩定、繁榮富強提供中國方案,彰顯中國智慧。
【關鍵詞】中國智慧 文化自信文明交流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明是世界各國精神家園中孕育的美麗花朵,它們形態各異彰顯出不一樣的魅力,吸引各國人民互相學習、相互探索、深入合作、團結奮進,以文明為紐帶拉近世界各國的距離,將人類命運緊密關聯在一起,讓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熠熠生輝,為各國互惠合作、協同進步創造有利條件。
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人類雖在語言、膚色上存在區別,但追求文明的本性是一致的,文明之美是絢爛奪目的,文明是世界各國智慧、精神追求的集中體現,是各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發展進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我國推行文明互鑒理念,倡議世界各國人民互相交流、學習、增進了解,感受文明的魅力,豐富世界文明色調,并共同繪制人類文明美好藍圖,將世界各國人民精神思想關聯在一起,達到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
共同維護國際社會和諧穩定。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逐漸走進世界政治經濟舞臺,國家間的交往更為頻繁,文明間的差異與隔閡日漸凸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需通過文明互鑒增進彼此的了解,以文明對話為前提探尋合作共贏之道,以文明互動為依托,尋找世界各國互動的契合點,以文明融合為契機,實現世界各國合作奮進共同發展目標,繼而為共同構建人類美好家園奠定基礎,通過文明互鑒推動世界經濟不斷發展。
共享文明資源。文明是國家發展重要資源之一,它由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國家治理理念、經濟基礎、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中國張開智慧之眼發現世界各國文明之美,在文明互鑒中吸收文明營養,助力本國文明與時俱進,同時世界各國亦可以汲取我國文明營養,使世界各國共享文明資源。當前國際社會“排他主義”“地區保護主義”等消極思想客觀存在,阻滯文明互鑒,這些消極思想雖在表面上可以維護世界文明,保障世界各國文明免受侵擾,但實則是對本國文明不自信的表現,使各國文明猶如裝在套子里的人,無法欣賞世界文明之林的美麗風景,我國倡議文明交流互鑒,共享文明互鑒成果,從而推動世界各國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正視文明互鑒,端正對待世界各國文明的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為此世界各國應正視文明互鑒,明晰文明互鑒價值,用平等、學習、互惠態度欣賞世界各國文明之美,端正對待世界各國文明的態度,摒棄“文化霸權”“文明優劣論”“文明沖突論”等消極思想,看到文明的區別,接受文明的差異,在探討、了解、學習進程中感受文明之美,汲取世界各國文明營養,實現文明互鑒目標。
增進交流往來,探索世界各國文明互鑒途徑。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發展狀況存在一定差異,正因如此才使文明之花色彩紛呈,為保護多元化的文明,構建良好的文明互鑒氛圍,各國應攜手合作,根據文明特點、國家背景、互鑒目標,設計最優文明互鑒方案,通過平等交流、多領域合作、協作研究等途徑,實現文明互鑒目標。
掌握文明“新陳代謝”規律,賦予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縱觀文明發展歷程可知,只有文明互鑒才能使世界各國文化生機勃勃,在“有容乃大”思想指導下走出“文明孤島”,踏上文明互鑒坦途,掌握文明發展規律,賦予人類命運共同體無限生機活力,通過文明互鑒將世界各國文明關聯在一起,使人類命運休戚與共,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
開放。開放是世界各國打開文明之門迎接新文明曙光的第一步,雖然當前許多國家都對外開放,但對待文明的態度卻很保守,“排他主義”盛行,甚至奉行“文明威脅論”,認為他國文明的融入將影響本國文明的發展,這種文明發展理念將阻滯世界各國文明互鑒,我們需秉持有容乃大理念,打開文明之門,將世界各國文明之花的種子借著文明互鑒之風吹入本國精神之園,并與本國文化融合發展,達到豐富世界各國文明的目的,繼而實現文明互鑒目標。
平等。文明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文明是各國智慧及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為此在文明互鑒過程中應秉持平等原則,用謙虛的態度欣賞世界各國文明之美,從平等角度觀世界文明,不以妄自尊大的態度貶低他國文明,在互學互鑒精神指導下加強對各國文明的了解,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夯實文明基石。
互鑒。互鑒主要是指互相借鑒,根據本國文明發展需求借鑒他國文明可取之處,營建和諧、活躍的文明互鑒氛圍,并非通過文明互鑒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文明之戰”,摒棄文明間相互排斥理念,通過互相借鑒共同進步,使文明得以良性發展,通過文明互鑒續寫世界各國文明歷史,構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使世界文明朝著多元、多向、平等方向發展,跳脫強制、單一、單向文明發展模式,使人類文明之園百花齊放。
在國際治理新常態下,各國在國際舞臺上應致力于建設和平、平等、和諧的國際社會環境,為文明互鑒創造有利條件,然而當前國際秩序仍有待優化,部分國家霸權主義思想及行為客觀存在,影響文明互鑒且阻滯世界各國文明多元化發展。建立健全國際治理通用法律,以約束、敦促、指導各國保護文化、傳播文明、平等對話,為科學開展文明互鑒活動奠定基礎,為繁榮各國文明創造有利條件,以達到優化配置文明資源的目的。提高本國綜合實力,通過發展經濟、科技、軍事、教育、政治等領域,使本國文明影響力得以提升,引導其他國家參與到文明互鑒交流進程中,從而進一步優化國際秩序。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為維護亞洲乃至全球和平穩定貢獻中國智慧,中國亦通過文明互鑒發掘他國文明之美,積極汲取他國文明營養,同時將本國優秀文化傳至世界各國,促進文明互鑒。文明互鑒需通過優化相關體系,提高文明互鑒影響力,將其與人類命運關聯在一起,使各國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加大對世界各國文明研究力度,為探尋文明互鑒立足點奠定基礎,制定文明互鑒制度、規范、機制及標準,確保文明互鑒有據可依,保障各項文明互鑒活動方向一致、目標統一。優化配置世界各國文明資源,通過頂層設計推行文明互鑒具體方案,引導教育、政治、科技、文化等領域加強文明互鑒,拓展文明互鑒途徑,多渠道實現文明互鑒目標。
為引導人們樹立文明互鑒意識,以包容心態觀世界文明之美,通過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需不斷豐富文明互鑒模式。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舉辦的各類文藝匯演是文明互鑒模式之一,通過豐富文明互鑒模式可多維度引導世界觀中國文明之美,以中國智慧之眼觀世界文明之美,實現文明互鑒目標。我國需加大對世界各國名著翻譯推廣力度,引導研究人員針對世界各國文明展開深入研究,與世界各國建立文明互鑒關系,定期組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與世界各國攜手制定影視文化發展計劃,培養跨文化交互人才,不斷豐富文明互鑒內涵和成果。
(作者為貴州大學人武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高婉:《試論生態文明思想與新農村建設》,《經濟研究導刊》,2019年第8期。
②傅守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與文明自覺》,《求索》,2017年第3期。
③胡守勇:《習近平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三維解讀》,《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