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慶玲
【摘要】“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以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為平臺,實現人口、環境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智能化管理為目標的全新城市形態。智慧城市建設應規范運行機制,在信息規劃、平臺建設、協同管理方面體現出新時代的技術高度及價值內涵。
【關鍵詞】社會治理 智慧城市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以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為平臺,實現人口、環境、社會生活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智能化管理為目標的全新城市形態。“智慧城市”以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為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以及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創新社會治理”,均為城市治理與發展描繪了新時代的智慧圖景。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建設網絡強國的題中之義,為加快信息化、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種治理模式,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及公共服務的實時性、過程性、可視性、互動性。
智慧城市是全球化趨勢下提升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治理能力的模式選擇,智慧城市作為一種新興治理模式在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應運而生。201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 年)》 ,首次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國家專項規劃。隨著“智慧上海”“智慧太原”“智慧深圳”“智慧武漢”“智慧深圳”“智慧佛山”“智慧銀川”等智慧城市的積極探索,推動智慧城市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導選擇。在政策支持與信息技術的廣泛研發與應用下,各地政府制定行動,如深圳政府2018年提出了《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推動了城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了民眾獲得感。
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成為全球城市規劃建設的主導選擇。“智慧紐約”“智慧里約熱內盧”“智慧阿姆斯特丹”“智慧巴塞羅那”“智慧新加坡”“智慧奧地利”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及評估指標,并進行積極的探索與融合;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行動計劃ASC (Amsterdam Smart City)、美國智慧警務SPI(Smart Policing Initiative)項目、印度的智慧城市使命計劃(Smart City Mission),以及里約熱內盧解決熱帶風暴方案都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在這些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為人類城市管理的系統化、體系化及整合民眾需求、提升民眾福祉提供了一種新型治理方式,在民生、環保、醫療、公共安全、城市服務等領域做出智能反應并帶動城市治理升級與創新驅動。
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僅是技術思維主導的獨立的智能領域,還是多維統一推進的有機系統,具體包含智慧城市建設的價值維度、系統維度、技術維度,三個維度之間相互關聯,缺一不可。
智慧城市建設的價值維度。智慧城市建設不能脫離社會治理的整體布局,有其內在邏輯與價值實現的漸進過程。社會治理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是一項技術工程,更是貢獻中國智慧進行價值確認與價值實現的治理過程,它源于中國本土化的實踐及民眾訴求,若一味地模仿先進國家智慧城市的成熟建設方案及平臺技術,可能會引發價值隔離、價值真空、價值缺失,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智慧城市建設無論是融入新時代公共管理實踐還是社會治理進程,都亟待審慎地進行價值定位。基于思想多元化、價值分化,及智慧城市覆蓋到的網絡行為虛擬性、隱蔽性、隨意性,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必須分析公共行政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厘清與整合智慧城市建設多維的價值訴求,并依此強化治理能力、完善治理過程,進而實現“善治”目標。在傳統治理模式向智慧治理模式的過渡進程中,應整合效率、以人為本、發展、公平正義價值元素,為智慧城市建設賦予更宏大和精當的價值意蘊,確立智慧城市建設的合法性基礎,特別是治理主體的全民性、治理過程的共建性、治理結果的共享性,應確立和強調公平、正義價值融入“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承諾。同時,將集約、低碳、綠色等新理念融入治理進程。
智慧城市建設的系統維度。社會治理是一個結構性的動態均衡的調試過程,智慧城市將智能技術及信息手段應用于城市管理和服務的各領域,實現了治理方式上的革命性變革,為社會治理“碎片化”樣態及公眾訴求的細化、豐富化提供了系統性治理框架,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互聯及機器、物體、終端之間的系統性互聯互控。首先,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將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納入統一規劃,范圍涉及智慧城市群之間并遍及政治、經濟、文化與民生建設等各個領域。各領域間應整體規劃、融合共建、共謀發展,發揮細分領域的規模效應,而不是自成體系、互不相容的切割式與片段式堆砌;其次,無論是橫向分解不同領域目標,還是縱向分解不同層級任務的系統化模式,智慧城市推進了精細化管理、均等化服務,提供了跨部門協同和資源整合的治理方式,為城市管理的系統化、體系化及整合民眾需求、提升民眾福祉提供了一種新型治理方式,在民生、環保、醫療、公共安全、城市服務等領域作出智能反應,并帶動城市治理升級與創新驅動,實現個體需求與公共服務的有效對接。現已形成的智慧政務、智慧生態、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社保、智慧物流等智慧模式為智慧城市模式探索及整合提供了系統化基礎,值得反思的是僅僅停留在以職能或部門為單位的塊狀建設將造成大量的資源搶奪和重復建設,阻礙了智慧建設的整體布局;最后,智慧城市促成城市管理及職能部門系統性的流程再造,使管理及服務由過去的粗放、被動轉為精細和主動,推動治理模式從事后應對向源頭防范轉型,特別是一站式服務、集成化服務打破了行政鏈條冗長、縱向權利層級過多的管理弊端,實現城市發展和管理模式升級。
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維度。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綜合體現,更是增進治理的科學性、有效性與合理性,遵循經驗實用原則創新和發展治理技術與治理工具的有效措施。智慧城市應遵循新發展理念,結合城市特色及比較優勢、資源稟賦,明確城市發展定位,避免千城一面,提高城市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重視城市發展差異性及城市文化延續性,推動城市高質量、可持續、包容性發展,實現城市與人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和工作流程創新,在技術研發定位、需求設計和應用實踐的各個環節實現理念、技術、平臺和人文追求的統一,形成一體化、持續化的目標系統與嵌套耦合的運作模式。
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維度總體上需涵蓋信息系統、平臺建設、部門聯動的技術支撐。突破傳統治理體制障礙形成的“信息孤島”“信息壁壘”,形成全面覆蓋、動態跟蹤、互融共享、功能完善的綜合信息系統是智慧城市的目標。智慧城市平臺建設絕不是國外先進技術的照搬和移植,實質上涉及到行政職能間的統合,業務流程間的配合及程序設施的重新組合,平臺的整合和嵌入均強調公共性及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平臺設計應著眼于城市的發展,平臺的應用應強化公平、公正地普惠服務。
(作者為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行政管理學系講師)
【注:本文系2016年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科研究基地專項課題“內蒙古公安輔警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6ZJD029)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王金柱、李嘉偉:《智慧城市的哲學審視》,《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