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萱
【摘要】社會組織是現(xiàn)代國家社會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和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參與力量,研究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建構對于探討國家治理本土化理論發(fā)展以及國家治理實踐探索有著積極的意義。通過梳理我國國家治理發(fā)展階段及路徑,在國家治理實踐中審視治理實際和理論推論,分析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建構的現(xiàn)實可行選擇,提出針對性可實踐策略。
【關鍵詞】社會組織 國家治理 國家治理體系建構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從國家管理體制改革角度看,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是國家管理制度的時代性變革及國家治理的結構性重塑。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建構的關鍵是社會組織如何完成體系定位中的“求合作、共進退”實踐。為此,我們需要通過學理研究和實踐分析相結合,對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構建的實踐情況和路徑選擇進行深入把握。
關于國家治理及其治理體系的建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xié)調的國家制度”。作為重要的體制機制改革,我國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階段和情況,可以依據(j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階段予以路徑劃分,具體可劃分為計劃體制的政府統(tǒng)御路徑、事權分責的服務型政府路徑以及和諧社會模式的國家治理路徑。
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初的近三十年時間里,計劃體制的政府統(tǒng)御路徑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了巨大效能。這是建立在計劃體制基礎上的傳統(tǒng)政府管理體制,其建構機理源自于高度集權社會事務運轉機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體制機制改革需求,黨和政府啟動并在全社會范圍內展開了國家體制機制改革。直至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肯定了改革開放路線的正確性,這一改革才得以走向深入。此后的一段時期計劃體制的管理設計逐步轉變,國家管理體制機制進入轉型過渡期。社會組織或準社會組織復蘇發(fā)展,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到國家治理體系建構中去。步入21世紀,市場化已經(jīng)成長為一種可以支撐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的力量,服務型政府建設也走到了改革創(chuàng)新的舞臺中央。政府開始逐步推行統(tǒng)籌負責式管理和服務型職能,傳統(tǒng)的統(tǒng)管體制機制為負責制與服務型所替代。這一時期社會財富快速積累,公共空間迅速拓展,社會治理多元化訴求呈現(xiàn)增多趨勢。國家管理層面發(fā)生兩個顯著變化:一是中央政府職能轉變給地方政府和企業(yè)帶來了相對自主發(fā)展權與經(jīng)營權,二是政治經(jīng)濟體制改革帶來了國家治理參與的多元化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共事業(yè)領域建設十分活躍,政府牽頭或者有政府背景的公共服務運營公司或組織以獨立法人身份開始公共事業(yè)運營。政府合同外包、合作項目以及政府采購等主要形式表現(xiàn)出國家治理結構中的結構性力量的變化。我國社會組織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參與社會治理的成果獲得社會認同。此階段社會組織在中國科教文衛(wèi)領域的深耕得到了相應的社會資源支持,實現(xiàn)了公共服務層次與水平的專業(yè)化。隨著和諧社會建設的推進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的明確與豐富,社會組織進入公共領域在參與社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提升,整體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此時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出發(fā),以本土與實效為基點,突出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中的黨的領導優(yōu)勢。國家治理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統(tǒng)一的實踐,強化治理體系建設是“黨的領導和為人民服務的統(tǒng)一”為目標準則,建構國家治理體系是吸納一切可以吸納的忠誠貢獻者和服務團體,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以及“為中華民族復興和崛起”總任務和總目標周圍。
社會組織的建構參與的身份定位要徹底解決從理論到實踐上的本土化歸集。首先,參與身份的理論困境實質上是,原發(fā)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著本土化適用的匹配問題。當前社會組織及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等主題研究上,學理、理論及實踐經(jīng)驗介紹幾乎都發(fā)端于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國家性質和國家意志決定了國家治理理論實踐的支持基礎,我國的國家治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運行,社會組織的身份定位的理論解釋必須完成本土化表述。雖然實踐研究各有所表,但不能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中,社會組織的本土適用度就會出現(xiàn)問題,同時理論植根的不足必然影響到治理參與理念的模糊。
社會組織的參與功能問題主要是參與方要認知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建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機制改革的結構性設計。從治理結構屬性來看,社會組織不涉及體制機制內的角色定位,其作為參與方的功能定位是協(xié)作與合作。當前,國家作為所有公共事務結構的最強有力管理者,一直兼有先賦和合理合法的公共事務及資源擁有權、運營權和管理權等權力。英國經(jīng)濟學家邁克爾·泰勒指出,如果沒有國家的存在,人們不能產生卓有成效的相互合作,從而實現(xiàn)他們的共同利益。這點上尤其體現(xiàn)在人們不能為自己提供大規(guī)模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物品。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是國家屬性和國家意志,其中最基本的設計思維與治理邏輯都是確保黨和政府才是治理事務的領導者、實施者與資源擁有者,其他組織與準組織一般處于配合與服從地位。為此,從參與建構國家治理體系的現(xiàn)實可行性的角度看,社會組織與國家、社會間的功能意義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框架內的創(chuàng)新參與者和革新合作者。
社會組織的參與建構理念要與黨的綱領、方針以及人民利益相一致。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建構的參與理念從根本上,必須與黨的綱領、方針以及人民利益保持一致。社會組織參與建構的理念,根據(jù)執(zhí)政黨的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立意本源出發(fā),參照國家執(zhí)政黨和政府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構想,全面踐行國家治理體系建構理念、綱領意見及理論表述,準確體現(xiàn)和把握領導人講話精神及政府施政規(guī)劃,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建構理念。
社會組織的參與建構原則要嚴守“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的制度建設底線。國家治理體系建構原則是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基本原則和國家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框架設計的。建構國家治理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有著國家階級性的鮮明政治性特征,參與建構原則務必嚴守“四項基本原則”制度底線不動搖。因此,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建構的原則務必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原則和國家治理基本建設框架設計。
社會組織的參與建構施策及執(zhí)行要同步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任務。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首要及重要任務是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社會組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主要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力量換新、制度創(chuàng)新、機制革新,全面展示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轉型期所需的治理發(fā)展能力和社會穩(wěn)定能力,推動“社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針對社會組織參與的施策要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階段性任務、中長期任務相同步,同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路線和執(zhí)行任務相同步。總之,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建構需要從理念、原則與施策上逐一圍繞核心問題解決而展開對策。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建構的參與框架、實際需求、能力要求上,社會組織通過參與國家治理建構可以也能夠充分展現(xiàn)其社會功能。
(作者為安慶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求是》,2014年,第1期。
②俞可平:《中國治理變遷30年(1978—2008)》,《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