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娥
在我國目前產能過剩、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國情下,自貿區作為參與國際合作的重要路徑和重要支撐,主要著力于與國際經濟體或國際聯盟共同發揮地域優勢,在多領域展開全面、深度的經貿合作,是進一步探索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模式和路徑的重要載體之一,進而達到提升中國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廣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是國內海岸線最長,港口最多的一個省份,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當前廣東自貿區是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是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繼十九大召開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廣東發揮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作用,做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繼續邁開放大改革開放的步伐,而作為國內繼上海自貿區之后的首批自貿區,廣東自貿區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引領新一輪對外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2014年12月,新設3個自貿試驗區,即廣東自貿區、天津自貿區、福建自貿區。2016年8月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再設立7個自貿試驗區,2017年3月底,7個自貿試驗區正式批復設立,可以說改變了我國自貿區集中在東部的格局,自貿區基本沿江河湖及港口和重要節點城市分布,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至此,中國自貿試驗區已覆蓋東中西部及東北“四大板塊”,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四大戰略支撐帶”,初步形成“1+3+7”11個自貿試驗區布局。同時,廣東自貿區是廣東參與國際合作的重要路徑和支撐,是創新對外開放模式,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進程中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舉措。
一是新一輪改革開放力促廣東自貿區成標桿。繼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經濟的深度調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中國加入WTO之后,隨著美國及歐盟為代表的TTP、TTIP新國際規則的制定,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經濟發展速度已經放緩了前進的腳步。廣東做為一個貿易出口大省,首當其沖受到影響不言而喻。從下面表格可以看出來,廣東省經濟指標所受影響程度,其中進出口總額回落點數顯著加大。從來,廣東都是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而歷史上所有的改革都是從痛苦走向喜悅,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面對新困難新挑戰,廣東對過去40年改革的勝利果實重新審視,在危機中找機遇,在歷練中成長,在勝利中保持清醒。

二是良好的土壤環境孕育廣東自貿區結碩果。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作為早期實驗田,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為進一步改革開放鋪開了相對寬敞的道路;同時廣東因為天然的地理優勢,擁有國內其他省份無法相比的長海岸線及眾多港口城市,從而在航運方面占盡先機。廣東毗鄰港澳,借改革開放的春風進一步加大加深了與香港和澳門的合作與交流,因此在港資不斷涌入帶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還促進了經營方式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進而確立廣東省在全國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和排頭兵的位置。雖然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發展,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這些優勢將會有所下降,但如果能把握好時機,通過自貿區的資源、資金、人才等因素的高效流通,通過自貿區繼續探索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模式和路徑,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廣東自貿區必將像當年開放經濟特區一樣結出更大的果實。
三是廣東自貿區拓展空間巨大。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面臨的國內和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中國需要一個更加開放、更加高效的載體,對接國外廣闊的市場和游戲規則的更新,從而更大層面地實現資金流、人流、物流、文化產業等多因素的流通。廣東省承載著積極參與并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目標,廣東自貿區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支撐。東南亞等沿線國家與我國經濟高度融合,也促進了廣東經濟新活力。2013年至2017年,廣東與貿易往來國家進出口值從1.11萬億元增長至1.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7.8%。2018年廣東與貿易往來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3 %。從數據看,廣東自貿區為廣東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生機,拓展了貿易空間。
四是創新驅動加快廣東自貿區走向成熟。2017年,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首次躍居全國第一。據《2017年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力報告》顯示,2017年城市創新指數排名第一位的城市是北京,其次是深圳。創新驅動開始成為產業轉型升級主要動力,新興產業及新經濟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廣東自貿區擁有珠三角最大的制造業基地,深圳有云集的創新人才和創新要素。雖然我國自貿區的設立時間和數量與發達國家如美國、韓國等存在差距,但我們能夠主動將中國自貿區發展逐步與國際自貿區接軌,如我國自貿區的負面清單從開始的190項降到2018年的45項,我們希望通過制度的完善和創新帶動自貿區的發展,不斷走向成熟。所以廣東自貿區在大趨勢向好的環境下,積極創新,將進一步加快走向成熟。
一是復雜的國際形勢倒逼政策和制度的完善。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但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經濟全球化的車輪止步不前,以及WTO突顯出多邊貿易體制的重重困難,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試圖通過TPP、TTIP和TISA等談判,形成新一代全球貿易和服務以及投資游戲規則的主導者,中國果斷采取探索自貿區建設以應對。隨著中國主導新的對外貿易規則建設,在諸多國際事務中由原來的參與者逐漸成為主導者,我國與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走出去之前,我國的很多政策和制度都是在挫折中完善,因而對于整個自貿區的建設存在制約性,廣東自貿區也不例外。對比美國自貿區的發展歷史,他們在法律法規方面已經形成完善的體系制度,在管理和創新方面都有很多經驗積累,美國自貿區發展至今已有270多個,是世界上自貿區最多的國家,美國自由貿易園區設置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來吸引企業。2013年,全美自貿區中共有超過3千家企業,創造了近40萬個工作崗位,全年進入全美自貿區的貨物總值達到8千多億美元,其中65%的貨物來自美國國內。廣東自貿區的建設無疑將改革開放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高度,既要致力于探索與全球經濟的接軌,也要符合廣東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可復制的經濟和金融制度。因而廣東自貿區在發展的過程中一邊發展一邊不斷完善園區管理制度,同時注重創新,以獲得更多的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