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萍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養老問題逐漸成為全民共同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的今天,精準扶貧進程中如何解決好鄉村養老問題將直接關系到扶貧、脫貧的成效。從西部貧困地區(以甘肅省永昌縣新城子鎮為例)的鄉村養老現狀入手,對當前西部貧困地區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析,并提出解決貧困地區養老問題的對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新城子鎮位于甘肅省永昌縣西南部,總面積662平方千米,現轄13個村、99個社,鄉鎮總戶數6309戶,總人口24 931人,鄉鎮從業人員14 401人。2014年,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初期,新城子鎮13個行政村有貧困戶695戶2516人,經過4年努力,2018年全鎮現有7個村中共有貧困戶117戶397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效比較明顯。全鎮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2%左右,養老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家庭養老是該地區農村主要的養老保障形式。這是中華民族綿延了幾千年的傳統,特別是大部分的農村家庭還在實行家庭小型經濟,在農村實施其他養老模式的條件不太具備,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性。
貧困村老人生活物資基本滿足,但其物質生活水平、醫療健康水平、精神需求滿足程度較低。從老年人居住情況看在扶貧、脫貧過程中,該地區農村的老年人多數與其子女分戶而居;從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看, 多數老人靠養老金和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 依靠子女補貼生活的老人比例很低;從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看,由于該地區的氣候等原因,90%以上的老人有各種各樣的慢性疾病,高齡老人喪偶和患病機率高,自理能力差,老人的身心健康普遍堪憂,高齡老人生活處境艱難,這些均使得農村老人在物質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精神需求滿足程度普遍偏低。
家庭小型化和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傳統家庭養老保障削弱。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強,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留守老人比例增多,居家養老實施難度加大,給當地社會建設和文明進步帶來了很大影響。
地區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導致農村福利養老服務條件有限,農村養老產業發展舉步為艱,農村養老機構嚴重缺乏。
經過對新城子鎮貧困村養老現狀的實地調查,可得出結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不斷深入,全國農村養老難的局面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對于西部貧困地區而言,由于西部貧困地區農村老年人口基數大、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農村養老仍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
收入和貧困使得西部貧困地區鄉村養老保障性弱。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也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醫療、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不平衡,以及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低收入水平,使得農村家庭經濟基礎的薄弱,一旦遇到天災人禍, 在薄弱的經濟狀況下, 個人和家庭均難以抵御,導致以家庭經濟為基礎的農村養老保障非常脆弱。
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村人口流動性加速使得西部貧困地區鄉村傳統家庭式養老獨木難支。當今的中國社會是一個老齡化的社會,也是一個流動性極強的社會,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的青壯勞力都外出務工,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動,使得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無法得到很好的照顧,老人則幾乎承擔了家中所有的家務和農活,外出打工的農民絕大部分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的老人, 老人的生活質量很難得到保障,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動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不堪重負,獨木難支。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不完善,鄉村養老的相關社會保障水平低,不能夠滿足現實需求。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多都處于起步階段,而且養老服務機構大多設施陳舊,養老服務的覆蓋面小,服務水平偏低,養老服務機構的專業護理、管理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管理水平不高,多數養老服務機構未設立醫療服務站,并不能夠滿足為老人生活、就醫提供服務的要求。同時,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中的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有些雖然有基本設施也只是擺設,農村老年人居住分散且無集中活動的文化娛樂場所,無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老年人休閑方式少,加之有些老人無人陪伴,孤獨感強,精神需求滿足程度低。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健全、不完善,制度養老的保障性不強。我國自2009年開始進行新農保試點,自2014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正式并軌。到2018年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實施近10年,有力地促進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全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多年,但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農村養老保險起步較晚,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仍然較低,且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立法層次過低,有效監督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同時,雖然現階段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老人均參加了養老保險,但是農村養老金標準過低,單純依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不能確保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質量,這些均使得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性不強。
傳統“孝道”觀念的弱化和扶貧過程中相關措施的不完善,“棄養”“不養”現象增多。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社會的不斷轉型, 老人與子女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不可避免地使兩代人之間在養老問題上存在大量的糾紛和矛盾。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農村地區,年邁的父母分家另過,子女間相互推委責任。同時,由于在扶貧、脫貧過程中也存在相關扶貧、脫貧政策的不完善、相關措施的執行不到位現象,更使得在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孝觀念弱化,“棄養”“不養”現象增多,并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高度重視村級“兩委”的建設和完善,筑牢西部貧困地區鄉村養老事業的基層組織基礎。
脫貧攻堅的實踐經驗證明,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高度重視西部貧困地區鄉村村級“兩委”的建設和完善,不斷增強村兩委會班子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筑牢西部貧困地區鄉村養老事業的基層組織基礎。依靠村級“兩委”基層組織,充分發揮村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貧困地區鄉村日間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的長效建設,重視村衛生室、村文化娛樂室建設,大力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滿足健康水平、精神需求,豐富貧困地區鄉村老人的生活。
“精準”為著眼點,進一步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不斷提高和細化鄉村養老社會保障的服務水平。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貴在“精準”。充分利用精準扶貧中各項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的機遇,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不斷提高和細化鄉村養老社會保障的服務水平。第一,合理規劃建設貧困地區農村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在老人“幸福”上下功夫,精準對接高齡、空巢、生活困難老人的實際需求,搭建貧困地區養老服務的信息平臺。第二,加大西部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建設力度,建立各級醫院對貧困鄉鎮、村衛生醫療機構的重點幫扶機制,改善農村基礎衛生醫療條件,對老弱病殘等特殊貧困群體,提高醫療扶貧精準度。第三,引進更多社會組織參與農村養老服務,以購買服務的形式深化和拓展服務項目,在西部貧困地區農村推行包括鄰里、親友、志愿者在內的各類互助式、社區式養老服務,作為家庭式養老的有益補充,逐步建立滿足各類需要的精準化養老保障機制。第四,突出使用的“精準”,強化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包括農家書屋、健身器材、文藝下鄉等在內的文化網絡建設,在鄉村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以滿足和豐富農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依托精準扶貧,推進和優化鄉村集體經濟和村級合作組織的發展,為鄉村養老打牢經濟基礎。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貧困地區農村養老的根本途徑,養老問題歸根是一個經濟問題。依托精準扶貧,推進和優化西部貧困地區鄉村集體經濟和村級合作組織的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經濟發展上去了,村集體才有錢改善村里教育、衛生條件,去辦村里的公共福利;經濟發展上去了,才能吸引貧困地區農村的年輕人就近就業,為年輕人養老提供便利;經濟發展上去了,老人的重體力活才會減少,營養和醫療才會有保障,自我獨立養老能力才會增強。
充分運用“精準”思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為多途徑,解決鄉村養老提供制度支撐。
針對現行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不足,充分運用“精準”思維進行優化和完善,以構建全覆蓋、保基本、有差別、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第一,加大以中央財政投入為主、地方財政為輔的資金機制的各級財政支持力度,根據地區經濟發展,建立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基礎養老金逐年增長、動態調整的農村養老保障機制,滿足農村養老的需求。第二,結合西部貧困地區實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到西部貧困地區農村養老事業中來,精準識別老人需求,開展多渠道養老幫扶,滿足老人對養老的多層次需求。
調動各方力量大力宣傳“孝老、敬老”理念,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固牢鄉村養老的思想基礎,傳遞社會正能量。
對西部貧困地區農村而言,完備的社會保障尚未健全,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今后相當時間內仍需要發揮重大作用。在加大推廣“新農保”政策的同時,仍要大力弘揚孝道文化,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視對社會主義新孝道的宣傳,讓“奉養”與“誠敬”成為新型農民的自覺倫理要求。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拖,多方扶持農村家庭養老,依法保障老年人權益,開展多種形式的好兒女、好婆媳、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孝老”的傳統美德,倡導和建立現代孝道,傳遞社會正能量,構建融洽的家庭親子關系,從根本上推動西部貧困地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萬明.建立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議[J].中國社會保障,2008(7)
[2]楊清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
[3]趙力,芮茜,李玉英.中國農村傳統家庭養老保障模式研究[J].消費導刊,2004(2):44.51.
[4]肖云,劉培森,高珊.影響農民對新農保滿意度的若干因素分析[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1(22).
[5]趙殿國.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J].經濟研究參考,2008.(32).
[6]程令國,張曄,劉志彪.“新農保”改變了中國農村居民的養老模式嗎[J].經濟研究,2013(8).
(作者單位:中共金昌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