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雁

【摘要】受西方不良文化思想的誤導,部分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開始出現異化。為了將這部分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重新引入正軌,提升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水平,需轉變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理念、優化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方式、延伸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渠道、完善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體系。
【關鍵詞】青年群體 精神生活 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提升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水平,為青年群體提供心理支撐與目標指引,豐富青年群體的生活內容,從而促進青年群體成長成才,對于實現青年群體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青年群體精神生活水平能夠為青年群體提供心理支撐。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新時代青年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其在價值信念、價值目標、價值標準等方面所面臨的沖突也日益激烈,難免會產生各種心理層面的焦慮和困惑。在此背景下,通過提升精神生活水平,為青年群體提供心理支撐,已顯得尤為迫切。
提升青年群體精神生活水平能夠為青年群體提供目標指引。青年群體大多剛剛步入社會或即將步入社會,處在創造人生的初期,在這一時期,對于人生目標的思考顯得尤為重要。而對于人生目標思考屬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提升精神生活水平,顯然能夠促進新時代青年更好地認識人生的目標與生活的意義,引導新時代青年摒棄不健康的人生態度。在這樣一個反思的過程中,新時代青年終將明確人生的目標與生活的意義。
提升青年群體精神生活水平能夠豐富青年群體的生活內容。青年階段不僅是人的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相較于沉溺在自我意識中的少年階段以及肩負著家庭責任的中年階段,青年階段還是最能夠自由支配時間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青年群體如果能夠擁有較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必將更加懂得探尋生活中的美,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活品質。
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理念存在偏差。由于部分青年群體對于人生的價值尚缺乏正確的認知,未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升為價值追求,導致其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思想的誘導,形成錯誤的精神生活理念。同時,由于一些教育主體未能充分尊重青年群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難以引導青年群體產生政治自覺,更無法提升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這也將使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理念出現偏差。
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方式亟待優化。部分青年群體的精神消費意識較弱,既未能合理利用閑暇時間提升精神文化素養,也未能進行合理的精神文化生活消費,導致精神生活水平難以顯著提升。此外,部分青年群體未能正確看待網絡社交的意義,反而對網絡社交形成依賴性,沉溺其中,無法自拔,這顯然制約了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境界的提升。
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渠道相對狹窄。由于精神生活設施不足,青年群體往往缺乏必要的精神消費服務平臺,難以體驗到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同時,一些學校、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未能重視青年群體的閑暇生活,忽視了開拓青年群體精神生活渠道的重要性,導致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渠道相對狹窄,精神生活水平難以顯著提升。
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體系不夠完善。個別地區的黨委和團委忽視了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的意義,未能對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建設予以科學引導和部署,也未能將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融合起來。此外,由于輿論宣傳力度不足,部分青年群體在體驗精神生活時還缺乏自覺抵制腐朽、不良文化思潮的意識。
轉變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理念。強化思政教育力度。首先,實施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青年群體正確理解人生的價值,以提升自身素質為目標,并將這一目標和國家、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培養青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自豪感。其次,整合青年群體的多元化思想,引導青年群體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提升輿論宣傳力度,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引導青年群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內心信念與價值追求。最后,加強對青年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青年群體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人生追求;開展豐富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引導青年群體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蝕。
創新思政教育理念。首先,樹立主體教育理念,尊重青年群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充分認識到青年是具有自主意識的獨立個體,促進青年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強化政治自覺。其次,樹立教育創新理念,在網絡空間中打造堅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陣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充實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提升青年群體的精神境界。最后,樹立教育質量理念,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與滲透力,提升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確保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質量符合時代需求。
優化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方式。豐富青年群體的閑暇生活。一方面,應當引導青年群體形成科學的精神消費意識,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在精神消費過程中積累知識,提升精神文化素養與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應當引導青年群體合理進行精神消費,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審美意識與精神生活質量。
促進青年群體的網絡社交。一方面,應當引導新時代青年正確看待網絡社交的意義,主動適應思想行為與精神生活出現的變化,借助新媒體手段,探索精神生活開展方式。另一方面,應當嘗試搭建“微信論壇”“微信公眾平臺交流群”等網絡交往平臺,提升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境界,完善青年群體的認知方式、思維觀念與價值理念,推進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促進青年群體的全面發展。
延伸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渠道。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服務體系不僅包含了管理服務、保障服務,也包含了精神消費服務。學校、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需要優化精神生活設施,加強對青年群體的人文關懷,創設精神消費服務平臺,廣大青年群體能夠在學習、工作中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體驗高水平的精神生活。
建設優質文化。學校、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需要豐富青年群體的閑暇生活,加快推動青年群體進社區,提升青年群體的社會交往能力。例如,開展“月滿中秋,情暖空巢”“中國夢,社區情”等思想內涵較為豐富的精神活動,陶冶青年群體的情操,提升青年群體的道德境界,將新時代青年培育成為生理與心理都積極健康的全新一代。
完善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體系。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運作。一方面,各級黨委需要從全局層面出發,將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放在戰略高度,強化對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的引導與部署。另一方面,各級團委需要明確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過程中的責任劃分,協調各單位各部門,形成合力,將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融合起來,分析與化解青年群體在精神生活中面臨的一系列困境,促進青年群體精神生活建設。
完善物質保障與資金投入。一方面,各級政府需要加強精神生活平臺建設,例如文體活動平臺、文化精準服務平臺等,為提升青年群體精神生活水平提供物質保障。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需要加強對青年群體的關懷,在資金層面加強投入力度,出臺一系列促進青年群體發展的獎助政策,例如“青年成才獎”“青年科技獎”等,激勵青年群體發揚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
提高輿論宣傳力度。學校、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需要堅持傳播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科學先進的精神理念,切實鞏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引導青年群體深入生活、走近群眾,主動參與校園文化、企業文化以及社會文化活動,積極抵制腐朽、不良的文化思潮,切實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質。
(作者為曲靖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萬美容、吳明濤等:《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青年精神生活異化之域及重構》,《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②孫留濤:《自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審視及其質量提升策略》,《廣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③閆方潔:《“世俗化”與“崇高之殤”:從自媒體景觀看當代青年的雙重精神圖景》,《中國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