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發

【摘要】網絡強國建設,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必須立足法律、尊重法律。圍繞網絡強國建設的目標,要始終堅持“依法治網”的法治理念。依法規范使用好互聯網,依法加強對網絡空間秩序的管控和引導,強化對網絡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制和保護,加大對網絡刑事犯罪打擊的立法和執法力度。
【關鍵詞】網絡強國 網絡空間 法治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必須有新的目標。互聯網空間作為人類共同活動的空間,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把互聯網作為未來競爭的戰略方向,致力于爭奪網絡空間發展主動權。互聯網發展對中國國家主權、發展利益、民生安全提出了諸多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互聯網,“強調要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著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當今,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發展的先導力量和驅動力,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是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的行動方向;網絡強國建設的落腳點是“造福社會、造福人民”,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安全感、獲得感。
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需以網絡信息化引領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確立互聯網信息化為新時代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有助于推動和實現數字經濟優質化、數字治理高效化和惠民化。為實現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目標,迫切需要我們在發展理念上,朝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普及、網絡安全保障有力、信息經濟全面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方向努力。加快用網絡信息技術推進社會治理,加強數字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增強網絡空間安全的防御能力,提升中國對網絡空間規則的制定權和國際話語權。在服務對象上,需要時刻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快速更新信息產品形態,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模式,不斷拓寬網絡在民生改善中的深度和廣度。在治理方式上,需要增強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不斷提升網絡自主創新能力,不斷降低生產應用成本,依法促進和提高網絡信息化管控水平,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用得起、用得上、用得放心”的信息服務。
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要以自主創新為基石。由于當下的互聯網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別人手里,中國只算是網絡大國并非網絡強國。互聯網核心技術實乃國之重器,必須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原則不動搖。中國必須找準重心、保持恒信、下定決心,緊緊抓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實現互聯網領域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構建安全可控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體系,掌握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和國際話語權。要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就必須有計劃、有成效地推進互聯網領域核心技術的應用和研究,瞄準和緊跟世界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前沿,加強對互聯網核心層面、關鍵環節的頂層設計,盡快補齊中國在互聯網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的短板,為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要實現在核心技術上不再受制于人,必須臥薪嘗膽、舉全國之力,構建屬于自己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實施“大數據安全”和“大數據發展”同步推進,以此替代當下壟斷市場的外國技術體系。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計劃和構建安全可控信息技術體系,是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的關鍵環節,必須毫不動搖、死死抓住不放。
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必須塑造空間主權的中國形象。2015年7月1日實施的《國家安全法》,提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將其作為“國家主權”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安全法》,首次將“維護網絡空間主權”與“國家安全”并列為立法目的。在互聯網突飛猛進的新時代,國家形象已經從遙遠的社會想象轉變為數字形象,網絡空間的國家形象從間接傳播轉向直接展示,不再只是國家客觀物質基礎的事實呈現,它在更大的程度上以信息符號的創造和重組實現國家形象再造,不同國家的文化底藴塑造不同的國家形象。網絡化和數字化拓展了人們生活的空間,網絡空間正在成為國家主權的新疆域,網絡空間的存在是“網絡空間主權”存在的前提,也是政府開展網絡空間治理的依據。當下世界上的互聯網領域并不公平,世界范圍內通過互聯網侵犯個人隱私、實施網絡監聽、竊取別人國家機密、侵犯知識產權、網絡攻擊、網絡犯罪和網絡恐怖活動頻頻發生,表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屬必要和必然。
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必須構建大數據發展責任共同體。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嶄新階段,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有效獲取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質量評價,有利于政府職能部門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更加精細的服務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構建大數據產業發展戰略,既是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發展動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智慧社會、數字中國、創新型國家和網絡強國的關鍵之策。要加快完善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整合、開放共享并保障數據安全。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瞄準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集中優勢資源共同突破大數據核心技術。在發展大數據時要構建好責任共同體,維護好網絡信息安全。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是大數據時代面臨的重要問題,諸如網絡病毒、黑客攻擊、信息泄露、系統漏洞等,各種各樣“人為的”“非人為的”安全隱患,無一例外地成為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障礙。中國網絡安全與高科技發達國家相比較,目前存在著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就是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多數使用的是外國技術設備,其核心技術多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幾個主要發達國家手里。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的整體安全,保障互聯網大數據安全和國家安全刻不容緩。
牢固樹立“依法治網”的理念規范使用好互聯網。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必須立足法律、尊重法律。圍繞網絡強國建設的目標,要始終堅持“依法治網”的法治理念,創新網絡空間治理方式,加強聯合管理和共建共治共享,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大數據安全防護,加強信息網絡安全防護機制建設,維護好中國 “網絡空間主權”。要依法規范和引導好公民對互聯網的使用,規范其在互聯網上的行為。比如,對于網絡語言問題就要做好規范引導。互聯網快速發展和實際運用的普及,正在深刻地改變著語言使用生態。諸如盲目效仿國外已被唾棄的詞匯語言比比皆是,吸引人眼球的“新潮網絡詞匯”俯首可拾,低俗浮夸的詞匯語言屢見不鮮。有些人為了在網絡上追求自我、張揚個性、極具宣泄,不按套路書寫、不按規矩說話,低俗的網絡語言銷蝕社會正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對漢語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擾亂了中國人的語言交流方式和交流習慣,更為嚴重的是侵害了中國網民正常的話語交流權。為了維護公民合法的互聯網語言權益,迫切需要通過網絡治理凈化網絡語言、規范網絡語言。此外,還應依法引導公民維護好網絡安全。網絡安全說到底是在打一場高科技“人民戰爭”,在21世紀這場看不見硝煙、沒有刀光劍影的科技戰面前,每個公民都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依法加強對網絡空間秩序的管控和引導。盡管互聯網自身的秩序并不完全仰賴于法律規范,主要是依靠技術系統建立和支撐起來的;也盡管法律只能約束和調整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行為,無法規范和自主地調整互聯網自身的系統。但由于主管、操縱、使用網絡空間的眾多具體因素所致,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互聯網空間都會有自己的網絡秩序,這些有界別、帶有民族性、國家性和地域性的網絡空間,在其存在發展、操作運營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各具特色的秩序規范和法律規定。在現實世界里有“侵權”概念,在互聯網的網絡世界里也有“侵權”概念;在現實世界里有“物權法”的法律規定,在互聯網的網絡世界里同樣需要“物權法”予以規范。“無規矩,不成方圓。”在互聯網新技術不斷升級的同時,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網絡安全也受到嚴峻挑戰,出現在互聯網上的網絡攻擊、信息泄露和網絡犯罪也在不斷攀升。《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的發布,彰顯了國家對網絡空間安全維護的高度重視。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和信息安全觀,進一步完善網絡安全的法規體系和相關制度體系,嚴格落實網絡核心技術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責任,依法嚴厲打擊電信詐騙、發布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充分發揮網絡引領社會輿論作用,引導社會建設“風清氣正、清朗潔凈”的網絡生態。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強調要遵循“依法科學管理、保障和促進發展”的方針,全面落實公安機關執法責任,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嚴格遵守法定權限和程序,對網絡承辦單位、網絡經營單位、上網服務營業場所進行監督檢查;針對互聯網提供服務的類型,對提供互聯網公共上網服務的內容、形式、技術安全保護措施等相關環節進行監督檢查;對防范恐怖襲擊的重點目標、與國家重大網絡安全保衛任務相關的互聯網安全等進行監督檢查。
強化對網絡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制和保護。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成為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和法治建設實屬當務之急。國務院早在197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速發展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研究。這些都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聯網,國務院隨即頒發《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國家在中國信息化的萌芽階段,就高度重視和關注對網絡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進入新世紀的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開啟了中國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立法的新境界。僅在這個階段就先后出臺了電子簽名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法規,及時填補了許多在互聯網信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空白。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卓越發展的輝煌成就,為網絡信息發展和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要進一步做好對網絡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
加大對網絡刑事犯罪打擊的立法和執法力度。互聯網的網絡犯罪是指針對計算機信息安全,抑或與網絡有關并且網絡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傳統的計算機犯罪與新型網絡犯罪具有密切關系,但是二者又不能夠完全等同,因為網絡犯罪的內涵與外延比計算機犯罪更為廣泛,網絡犯罪是計算機犯罪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計算機犯罪發展的高級形式和高級形態。《網絡安全法》是中國首部專門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的基本法律,它的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把過去散見于各種法規和章程中,有關網絡空間安全的不同規定,根據實踐的檢驗統一提煉上升到法律層面,對涉及網絡安全責任主體,從法律的義務和責任方面進行了細化,便于司法和執法機關付諸實施。二是在法律的第63條中規定了責任主體的直接后果,如,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責任人員,5年內不得從事網絡安全管理和網絡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受到刑事處罰的責任人員,終身不得從事網絡安全管理和網絡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當下的網絡非法行為尤其是犯罪行為,不僅囊括了傳統的、現實的各種類型,而且包括基于網絡平臺“實施變異”所產生的違法行為,還包括僅有網絡空間才有的新型網絡非法行為。鑒于種種社會風險極高的現實狀況,法學理論界呼吁立法機關專門就網絡公共空間制定《網絡刑法》,構建牢不可破的網絡刑罰治理體系。面對網絡非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嚴重損害,最高立法機關應當積極推動網絡非法行為的入罪進程,不斷完善網絡刑事犯罪治理體系;檢察機關和執法機關要著力構建互聯網風險防控體系,維護互聯網網絡安全、凈化網絡環境、嚴厲懲治各種網絡犯罪行為,加大對網絡刑事犯罪打擊的執法力度。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二級教授、廣西民族大學杰出人才引進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