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璀璀 宋英杰
【摘要】“一帶一路”建設亟需大批既具備高水平專業技能又熟悉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的復合型跨文化特色人才。應緊密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從課程設置、國際交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適時作出調整與改善,進而為跨文化交流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關鍵詞】“一帶一路” 跨文化特色人才 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治、經貿、文化等領域合作的日益深入,各國在社會環境、宗教信仰、價值觀、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差異也日益凸顯。缺乏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將給雙方交流與合作帶來困擾與阻礙,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資源和關鍵支撐。如何培育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的新時代跨文化特色人才,進而實現多元文化互識、互利,通過人才助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溝通與交流,建立互信、共贏的合作機制,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課題。
高等教育是跨文化人才培養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很多高校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目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已經有大批高校通過設立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跨文化培養項目來開展跨文化教育,這些項目得到很多沿線國家的支持和歡迎,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特有的地緣和文化特點,以及高校在相關政策和管理層面的支持不夠完善,當前,我國在“一帶一路”跨文化特色人才培養上仍存在欠缺。
第一,跨文化教育目前在部分高校尚未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體系。當前,我國中西部地區除少數高校的專業外語學院外,較少有將跨文化教育作為獨立的專業進行設置,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跨文化相關課程也較少被設置為核心必修課程。目前,與跨文化教育相關的課程往往被設置為高校外語教學的非核心課程,跨文化知識是非專業學生在進行語言學習之余獲取的零星碎片化信息。學科體系和課程設置的缺失導致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識別文化差異的敏感能力。
同時,跨文化課程并未在與“一帶一路”建設有密切關系的國際貿易類專業中廣泛開設,導致具有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難以快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另外,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俄語或阿拉伯語為通用語言,而我國多數高校將英語作為通用語言進行教授,學生缺乏非英語語種國家的語言文化溝通能力,與沿線國家進行無文化障礙商務溝通的專業人才缺口依舊很大。由于不熟悉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與風俗習慣,無法根據當地特有的文化情境進行有效交流,導致溝通障礙甚至沖突。
第二,跨文化教材建設滯后。培養跨文化人才離不開合適的教材。當前跨文化教育教材多側重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交際層面的對比與介紹,對跨文化交際中的國家層面知識、倫理道德、價值觀的介紹較少。相關教材大多以英美國家文化為背景進行編寫,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凸顯西方文化特色,但對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精華未給予特有的重視,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內容介紹更為鮮見。
由于教材內容忽視了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導致文化的輸入與輸出不平衡,不利于擴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難以通過文化交流增強文化自信。由于未對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行有的放矢地輸出引導,造成學生在文化認知過程中的“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見,不利于培養學生寬容、開放的文化觀,也與跨文化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
第三,復合型專業師資配備不足。高水平師資隊伍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目前,高校教師隊伍中,了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語言文化和社會制度的人多,而了解“一帶一路”沿線中小發展中國家相關情況的人少;會講外語的人多,而真正深入了解外國政策法規、決策程序和民心走向的人少。
另外,結合沿線國家的經貿交流合作研究金融創新、自貿區建立、通關便利化等,著眼于國際談判方式差異及沖突解決,精通外語、通曉國際商務禮儀與國際法律的復合型教師更為缺乏。師資配備的不足導致教師無法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將文化元素貫穿其中,進而很難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意識,也使得人才培養質量短期內難以取得質的提升。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理解培養跨文化特色人才的重要性。培養跨文化特色人才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才國際化的理想與追求,也是實現“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與不同民族、不同組織進行對話與理解,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無障礙溝通,以推動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在經貿、文化等領域順暢合作”這一宏偉目標的基本要求。在各國文化碰撞、交融日益頻繁的時代,高校的人才培養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層面,以當前的社會需求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著力培養具有寬容開放心態、尊重多元文化多樣化和差異性的跨文化特色人才。
各大高校應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側重學生思維模式與價值觀的轉變,幫助其樹立積極、健康的跨文化交際情感態度,擺脫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將專業技能與跨文化綜合素質的培養加以有機融合,使學生以包容、欣賞的態度兼容“一帶一路”沿線的多元文化,學會批判繼承和尊重共存,進而實現多元文化的融通。
第二,構建“超越式”跨文化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一帶一路”時代背景的跨文化特色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某個高校、某個專業、某門課程即可輕松實現的事情。跨文化教育不應成為外語教學的附屬品。高校應將跨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將跨文化教育融入人文素養教育中,從專注于某一學科知識傳授的單一層面向同時具備專業技能和多元文化包容力的多層面轉變,通過增加多元文化特色課程滿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對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另外,傳統的跨文化教育是以英美文化為主導的單向目標文化教育,忽視了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我們不應為了“順應異國文化”而犧牲本國文化的地位,導致文化身份失落。應通過開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外文化對比系列課程,強化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講解,使學生在接納、寬容和欣賞不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獲得文化共情和移情能力,學會在全球化背景下適時變換自己的角色,擺脫單向、靜止的跨文化交際觀。只有構建動態、相互適應的跨文化交際模式,才能培養既精通“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文化又具備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超越式”跨文化特色人才。
第三,提倡“多語主義”,實施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互動的多元文化教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互通是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前提與保障。只有語言互通,才能在有效溝通、理解與信任的基礎上共謀合作與發展。目前“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國家中官方語言達40多種,而高校所開設的相關語言課程僅有20種,且當前的外語教育仍以英語作為主流語言。
培養優秀的跨文化人才,不能將目光僅局限于以英美國家為代表的強勢語言上,而應遵循多語種、多文化培養的路線,增設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通用語言專業或課程。通過“語言互通”增進學生對多元民族優秀文化的感知、理解和鑒賞能力,逐步消除其文化優越感、文化模式論及文化偏見,將文化生態教育落實到實踐中,真正實現以語言為手段、以文化為內容的互動交流,進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第一,完善跨文化特色專業教材建設,優化課程設置。針對當前跨文化教育的教材大多集中于中西方言語交際層面的不足,可根據不同學科特色、學生的專業性質以及“一帶一路”國際交流的需求,編寫更為與時俱進的系統教材。除傳統教材外,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開發網絡教材,使跨文化教育更為全面與生動。除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之外,教材也應該凸顯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可根據“一帶一路”建設需求適度調整跨文化教育的主題和價值取向,開發多元文化課程,培養學生傳揚本族文化精華,又認同和理解他族文化的能力,進而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課程設置方面,高校可通過兼顧通識性和針對性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教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敏感性。通識性的跨文化課程將學生置于異域文化中,培養其尊重、寬容與合作的跨文化意識與態度,進而學會欣賞和接納不同文化的價值。而針對性的跨文化教育課程主要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可開設阿拉伯語、俄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選修課程,使學生多方面了解當地的禮儀規范、民風民俗、法律制度等。只有通過不斷完善課程設置,才能使學生系統地了解中華文化與沿線國家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可能會產生的文化沖突,在未來與各國的跨文化交流中才能更為客觀、全面地審視和解決問題。
第二,完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與國際交流合作,提升人才的跨文化實踐能力。跨文化特色人才的培育離不開具有多元文化知識結構和跨文化視野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應注重教師學員的國際化,通過定期選派各個專業的教師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訪學或邀請海外學者來華講學,使不同專業的教師及時了解沿線國家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思維模式、價值理念,促進不同國家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鼓勵教師由單一的專業知識傳授者向“一帶一路”的文化大使轉變,為跨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校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途徑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引入“一帶一路”國家的優質師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派留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體驗與交流平臺,使其在感受原汁原味的異域文化的同時提高多元文化兼容能力,以更加靈活、更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去和有不同文化取向的人們進行交往和共處,共同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通過校企合作,鼓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合作項目的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海外實習的機會,使大學生有機會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零距離地體驗異域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調整跨文化交流策略,發展多元文化理念。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培養具有多種語言能力、多元文化知識以及包容文化態度的新型跨文化人才,是傳播我國文化精髓,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的保障,也是實現“一帶一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與時俱進地培育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才能不斷完善文化交流機制,增強我們對沿線國家的文化理解,進而在求同存異、互學互鑒中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進行。
(作者分別為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一系系主任、講師;山東工商學院金融學院副教授、碩導)
【參考文獻】
①陳猛:《培養跨文化人才,助推“一帶一路”建設》,《人民論壇》,2018年第16期。
②劉立勇、李玉潔:《多元文化框架下的跨文化教育》,《河北學刊》,2013年第4期。
③阮迢、劉敏:《“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院校跨文化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以湖北師范大學為例》,《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④張翠波:《構筑“一帶一路”文化圈》,《人民論壇》,2019年第4期。
⑤周廣藝、李清平:《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湖湘論壇》,2018年第2期。
⑥鄭士鵬:《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交流機制的構建》,《學術交流》,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