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禹揚

意外地,我接到了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2018-2019)總決賽的邀請函,高興之余,收拾好行李向總決賽現場——鄭州出發(fā)了。
坐在火車上,看著車窗外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飛馳而過的田埂、零零散散的村民和漫山遍野的羊群,我忽然高度緊張起來,心兒隨著“咣當、咣當”晃動的車廂跳動著,那一刻,有一種即將奔赴戰(zhàn)場的感覺。
仿佛只是一眨眼間,我便來到了戰(zhàn)場。坐在大賽的筆試現場,尚未發(fā)卷,我環(huán)顧了一下四周,參賽者是從各個省市選拔出來的選手,每一個人都像一把剛磨好的劍,蓄勢待發(fā)。
這次大賽的主題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的腦海里迅速搜索著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只言片語,只待一聲令下,便讓它們在紙上化出最美的火花來。然而當我拿到題目時,我傻眼了。作文題給了兩段材料,講述兩位嚴厲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因為方法不同而導致的結果不一樣,問我們有怎樣的思考。“如何與父母打交道”,這不是小學時代的作文題嗎?何況,我的父母對我并不嚴厲,他們一貫以“散養(yǎng)”的方式對待我。
我的腦海中一片空白,如同桌上的這張白紙。突然之間,想起了前不久與母親的一次沖突,也許我可以以此來切入話題。但關于文化、關于云和月、關于花和葉,如果它們不能在賽場中一展芳容,那這篇作文如何能寫得出類拔萃?于是,我在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環(huán)境渲染,以此為“如何與父母打交道”這一主題添枝加葉,如同將一位素面朝天的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匆匆檢查了一遍,自鳴得意,早早交了卷。
下午是口試環(huán)節(jié)。我坐在椅子上,心里又發(fā)出了“咣當、咣當”的聲音。觀察與我一起來的同學,他們的心中似乎也開著一輛小火車,有人微微抖動雙腿,有人低頭揉著手里的衣服,有人緊緊抓著自己的胳膊,也有人面無表情沉默地坐著。我拼命地說話,以掩蓋內心的慌張。但等真到了考場時,面對抽到的題目“對于語文閱讀的答案你覺得是唯一的嗎?”我忽然覺得又無話可說了。它不是唯一的,可你偏離了關鍵詞就得不到分。于是我回答是“唯一”的,但我的闡述又有些詞不達意,甚至還有些結巴。
感覺有點糟。果然,第二天的頒獎環(huán)節(jié),看著獲得“恒源祥之星”獎項的同學邁著輕盈的步伐走上領獎臺,我呆坐在座位上,身體沉重得如同一座笨重的山。當我聽到一位演講的同學說到她從前寫文章喜歡堆砌華麗的辭藻并為之感到得意揚揚時,我恍然大悟,在考試中我不也犯了類似的毛病嗎?再想到昨晚看到的聯歡晚會,8歲唱戲的小鐵梅、12歲畫得一手好畫的小唐伯虎,他們的一身本領都是從小練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倘若為文做事只有一個花架子,去掉華麗的外表,徒留一個空殼,是經不起歲月的敲打的。
想到這里,我釋然了。這次大賽,雖然有一些遺憾,但重要的不是結果,是經歷。這也只是起點,并非終點。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滴水,每一場的終點也都是下一場的起點,當我們積水成淵,當起點和終點不斷融合,我想,我們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