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翹楚

1996年,大連鐵道學院畢業的魏璟琪開始了她的逐夢腳步。
畢業后就被分配到哈爾濱鐵路局內燃機械廠,魏璟琪在鑄造車間實習一年后又被分配到產品開發室從事軌道車輛設計工作。
本以為得到個鐵飯碗,可看到簡陋的廠房、陳舊的設備,又聽到好幾個月都開不出工資的情況,一下子讓她心灰意冷。當時的領導推心置腹地對她說:“小魏,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會孕育著更大的希望,廠子現在急需人才開發新產品,特別是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留下來,拼一把!”魏璟琪心想:是呀,底子差上升空間也大,別人不干咱來干,一定要干出個樣。
“我在大學學的專業是塑形成型工藝及設備,讓我搞軌道車輛設計,真是風馬牛不相及,巨大的知識落差讓我感到巨大的壓力。”可是工作的需要就是責任,她想,她必須重新校正目標,一切從零開始。
魏璟琪利用一切時間自學了內燃機車、軌道車輛、工程機械、鋼結構等實用技術,并向工廠中有經驗的老師傅請教在生產組裝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很快掌握了軌道車輛設計原理,當看到自己設計的兩用車車架、導向機械圖紙變成產品實體時,興奮心情無以言表,成就感油然而生,也喜歡上了設計工作。在不斷豐富專業知識的同時,她多次到太原、襄樊、大連、大同等軌道車輛專業廠家與技術同行學習、探討設計或工藝訣竅,并向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專家進行請教,使自己理論水平和設計理念不斷提升。
公鐵兩用車產品是哈鐵內燃機械廠的主要系列產品之一。顧名思義,該車既可以在公路上行駛,又可以在鐵路鋼軌上進行牽引調車作業,鐵路公路作業均采用橡膠輪胎驅動。鐵路作業時,通過鋼輪導向,該產品在研制初期,在鐵路上過道岔時會偶發掉道現象,這給安全運行帶來了隱患,必須予以解決。
到底問題出在哪里?設備沒有問題,輪軌關系沒有問題……經過逐一試驗排查,她發現當負載多時,由于兩用車本身導向輪壓力小,后部牽引車輛的慣性作用使導輪發生爬軌現象,進而脫軌。原因分析出來了,改進方向就有了,加大導向輪壓力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不能無限加大。眾所周知,牽引力的發揮受到粘著重量的限制,如果粘著重量過低,牽引力減小,發生打滑現象,為了兼顧這兩方面,經過團隊研究,最終確定將原有的雙導輪結構變為單導輪結構,相當于將原導輪壓力提高一倍,經實際運用很好地解決了兩用車爬軌掉道問題。
恰在此時,一張國外公鐵兩用車的圖片闖進國人的視線,它既能在公路上當汽車跑,又能在鐵路上當“火車頭”用。當時,國內還沒有廠家涉足此方面生產,機遇千載難逢,魏璟琪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攻關組。
激情之后,問題接踵而至。最棘手的是,沒有適合鐵路標準軌距的車橋,魏璟琪團隊輾轉長春、西安等地,尋求廠家開發,可是由于量小,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洽談都未成型。終于,陜西汽車制造總廠同意合作,樣車生產出來后很快投入市場,第二年,就創收了700萬元。今天,公鐵兩用車已經成為工廠的主打產品,產品遍布全國各地,甚至遠銷到哈薩克斯坦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已創收近2億元。
科研是永無止境的,人生的追求也要跟上時代,勇立潮頭,才能揚帆遠航,走得更遠。正是這次挑戰,讓魏璟琪迷上了產品研發,闖市場創效益,加快了逐夢的腳步。她帶領團隊乘勝追擊,在地鐵內燃調車機、有軌電車綜合作業車領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通過這些產品的研發,讓我們更加自信,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創造、去創新,就能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讓“中國制造”不再是夢想!
她先后獲得全路火車頭獎章、鐵路優秀共產黨員、哈局優秀科技工作者、哈局科技拔尖人才、扮靚哈局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科研成果先后獲得路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
魏璟琪很注重培育科研團隊,不斷提升科研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為了培養年輕同志,她在技術上耐心指導,并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缺少設計經驗的他們。陳吉庫在設計TGQD4型兩用車電機與車橋驅動箱聯軸節時,結構不合理,徑向方向無定位,魏璟琪在審核時發現了,對他有針對性地的講解,同時親自示范,使他很快地掌握了正確的設計方法,確保所設計產品安全可靠。
時代在發展,為了使科研人員適應新的設計方法和技能,在企業的支持下她多次組織科研人員學習三維設計,特別對新分配的大學生,要求他們每天要完成一定數量的三維圖練習任務,較快地提升了他們的設計能力。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至今,魏璟琪的研發團隊已經陸續研制出七大系列60多種產品,一項獲得專利、四項獲得軟件著作權、八項獲得局科技進步獎,2018年還被評為黑龍江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十年來,團隊科研產品為企業創收5.2億元。
“如今,我們哈鐵工業集團今非昔比,投資4.5億元,占地面積12.8萬平方米的哈爾濱裝備制造基地拔地而起,一流的設備、現代化的廠房,實現了幾代工業人的夢想。”魏璟琪感到無比自豪。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夢想是打拼實現的。在祖國日益強大的今天,魏璟琪說,她將逐夢前行,繼續研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在振興龍江經濟的征途上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