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庫爾勒醫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是骨傷科門診常見疾病,起病慢,病程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十分必要[1]。肩周炎的主要發病群體為中老年患者,并表現出一定的年輕化趨勢,患者容易發生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的粘連、纖維化,出現肩關節功能障礙。臨床可通過中頻電療、超短波療法等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可以通過理筋通絡法改善粘連期肩周炎患者的臨床癥狀。為提高治療效果,我院聯合使用了溫通方外敷干預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我院收治的122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61例和觀察組61例。對照組男26例,女35例;年齡為45~71歲,平均年齡為(53.11±7.85)歲;病程為5~18個月,平均病程為(9.77±1.31)個月。觀察組男25例,女36例;年齡為44~71歲,平均年齡為(52.07±7.69)歲;病程為5~17個月,平均病程為(9.58±1.2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肩周疼痛明顯,夜間更為嚴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知情同意,符合本研究干預方案,可以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接受其他治療者;腫瘤等疾病者;骨質疏松者;精神病史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基礎治療:肩周炎推拿。患者取坐位,治療者一手使得患者上臂外展,一手進行拿揉法揉拿肩部;依次點壓、彈撥肩井、天宗、肩貞等穴位;托住腕部,以肩關節為軸心環轉搖動;牽拉提升患肢。1次/d,6次/周,治療2周。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實施理筋通絡手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墊高患側肩部,通過拿捏法、揉法進行肩部放松;做肩關節外展活動、內收活動等;1次/d,6次/周,治療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溫通方外敷治療;組方:當歸10 g,生川烏10 g,樟腦10 g,生草烏10 g,羌活10 g,炙甘草10 g;制成膏狀,外敷;繃帶包扎固定,2 d換1次,治療2周。溫通方膏劑的制作方法:浸泡過夜,加水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 h左右,轉為微火以沸為度,約3 h,去渣,濃縮后,收膏。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觀察VAS評分、肩關節Melle評分、療效。①VAS評分[3]:評價患者的肩關節疼痛情況,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明顯;②肩關節Melle評分[4]:評價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頸、手到脊柱、手到嘴情況,評分越高,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差。③療效評價[5]:分為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肩部疼痛消失,關節能夠正常活動)、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肩部疼痛顯著改善,關節基本可以正常活動)、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肩部疼痛有所改善,關節活動有所改善)、無效(無變化),總有效為治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2.1 兩組VAS評分和肩關節Melle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和肩關節Melle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44%,優于對照組的80.33%(P<0.05)。見表2。

表1 兩組VAS評分和肩關節Melle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肩周炎屬中醫學“肩痹”范疇,多和風寒濕等有關系。患者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營衛失調,脈絡不暢,從而發病[6-7]。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肩周炎的發病,會影響到盂肱關節囊及周圍肌腱,在炎癥狀態下,逐步發展至關節囊增厚、攣縮[8-9]。其發病和炎癥因素、纖維化因素、神經纖維等均有關系。
粘連期肩周炎,期主要病理特點是肩部關節囊、肌腱等軟組織增生、攣縮,使得肩關節活動受限,而且疼痛感增加,使得患者更排斥鍛煉,進而加重病情[10]。理筋通絡手法是常用的治療方法,能夠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避免患者受到更大的痛苦。該方法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溫通方中,川烏、草烏等可以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羌活通利關節,樟腦消腫止痛。諸藥調和,發揮溫經通絡、止痛健身的效果。
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川烏、草烏等具有較好的消炎止痛功效,羌活抑菌止痛效果明顯,當歸補血活血,可以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力[11-13]。通過聯合干預,外敷后,通過皮膚的滲透和吸收進入到人體內,隨著血液的運行到達患處,發揮藥理功效[1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和肩關節Melle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可見干預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對于粘連期肩周炎患者,實施溫通方外敷聯合理筋通絡手法治療,療效較好,患者疼痛改善明顯,肩關節功能恢復較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