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轉折期,是個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此時學生身體迅速發展,心理發展卻相對緩慢,不平衡的身心發展狀態給學生帶來一系列的心理沖突。學習是這一時期學生的主要任務,當留守初中生發生心理沖突和困擾時,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與引導,很可能導致學習出現問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留守初中生缺少學習動力,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感到厭倦,這些問題不僅會阻礙其自身的健康成長,也影響學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筆者認為留守初中生親子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家庭功能的弱化,家庭功能的弱化誘發了學生不良的人格心理因素,不良的人格因素心理導致了行為問題和學習倦怠,且三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本研究采用團體輔導的方法改善學生不良的人格心理因素,為更好地幫助留守初中生降低學習倦怠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選取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七年級的留守學生參與干預研究的相關測試。通過信息采集、分析篩選,最終確定實際測試人數為66人,其中33人為實驗組,33人為對照組。
1.調查工具。
采用胡俏和戴春林的中學生學習倦怠量表進行測試。該量表分為4個維度:情緒耗竭、低效能感、師生疏離、生理耗竭。計分方式為從1從未)至5(總是)五點計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學習倦怠程度越高。
2.調查程序。
以集體施測的方式發放問卷,問卷填寫時間約5分鐘,主試由心理健康教師擔任,問卷當場回收。
3.干預實驗。
本研究將被試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接受團體輔導干預訓練,對照組不采取任何措施。團體輔導共設計了4個主題12個活動單元,每周活動1次,每次大約進行60分鐘。干預實驗于2017年9月份開始,開始之前進行前測,2017年12月份團體輔導結束后進行后測,2018年1月份進行追蹤測試。具體的團體輔導方案見表1。
運用SPSS19.0數據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等分析。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留守初中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性別、家庭條件、父母外出狀況、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學生干部)及學習倦怠水平進行差異檢驗,結果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留守初中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比較無顯著差異;在干預之前,實驗組、對照組留守初中生學習倦怠水平及各維度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是同質的。

表1 留守初中生團體輔導設計方案
以留守初中生的學習倦怠總分作為因變量進行數據分析,采用3(時間:前測、后測、追蹤測試)×2(組別:實驗組、對照組)的多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留守初中生的學習倦怠總分時間主效應顯著,組別主效應顯著,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發現,實驗組的時間效應顯著,后測的學習倦怠總分顯著低于前測。這表明參與團體輔導有助于降低留守初中生的學習倦怠水平。
存在著相似學習問題的留守初中生由心理健康教師組織在一起,他們發現彼此“同是天涯淪落人”時,便會產生“我們”的感覺。這種和“別人一樣的體驗”使得團體成員不再感到孤獨、無助和另類,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更好地接納自我,并有望在更深入的團體互動中欣然地接受自我,在互動中碰撞、交流并成長。
團體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幫助留守初中生了解內心沖突與外在行為表現,為解決問題提供切實有效的途徑。如當留守初中生遇到學習困惑難以用語言表述時,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活動,在心理健康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參與中澄清存在的學習困惑,看到學習困惑的癥結,發掘自身的學習潛能,最終解決問題。
團體輔導針對留守初中生成長中存在的學習倦怠問題,以“團體”的形式為團體成員提供心理援助。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團體輿論、團體氣氛、從眾現象、榜樣效應、期望效應等社會心理現象都可能與學生的心理產生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即個人與團體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因此,團體輔導滿足了學生對自主性的體驗,有助于其解決心理困惑,從而提高學校心理服務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