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故事圖文結合、語言簡潔,同時蘊含多樣的社會生活內容,滲透了豐富的人類情感經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庫。筆者帶領學校課題組成員將繪本故事融入心理輔導課程,借著團體動力,引導學生在故事中認同和投射、體驗和感悟,滿足成長的內心需求,獲得積極情感體驗,激發多元潛能,獲得心靈成長。
心育專家吳增強提出:“人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完整的生命應該是身體、心理、精神的整體和諧,是在社會、自然、自我之中獲得養料和力量,繼而成長和發展。生命向內探索構成了生命與自我的關系,生命向外探索構成了生命與社會的關系和生命與自然的關系。”筆者嘗試將繪本故事心理輔導課的主題聚焦于個體與自我、他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和諧關系,根據各年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體驗,設定不同的輔導主題,選擇各類繪本故事,逐級提升,實現全人發展。(見文末表1)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我認識模糊、易受外在評價影響、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特點,選用繪本故事《我不知道我是誰》,讓學生通過小兔達利B與動物伙伴的互動故事產生內心認同,激發認識自己的興趣。
中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從依賴他人評價向自我評價發展。針對這個特點,選用繪本故事《兩株番茄》,讓學生在故事認同和投射中認識自己身上的優點,由外顯行為的自我評價向內部世界發展,增強自信心。
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迅速,對自我的認識過高或過低,形成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針對這個情況,選用繪本故事《大象艾瑪》,通過艾瑪接受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的故事,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的不足,發現不足的正面意義,不斷完善自己。
低年級學生與同學相處時會有小摩擦,但很少主動思考如何使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繪本故事《狐貍爸爸鴨兒子》幫助學生理解愛是在相處中慢慢產生的,讓學生內心有了新的認知,再結合實際生活情境引導,提升他們主動表達善意解決矛盾的能力。
中年級是伙伴交往發展的關鍵階段,很多學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與同學發生矛盾時不懂得換位思考。繪本故事《搬過來搬過去》,講述長頸鹿和鱷魚妥善解決因差異帶來的生活麻煩,學生用故事中的角色與自己進行對比,領悟換位思考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高年級學生熱衷朋輩交往,但同伴之間常因一句話而鬧別扭。此時,如何說話能既讓自己舒服,又讓對方愿意接受,是語言表達的難點,也是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突破口。選用繪本故事《用愛心說實話》,通過故事主人公莉莉的經歷讓學生獲得認同與領悟,明白不注意講話的方式方法有時會傷害他人。
低年級學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在乎自己的快樂,他們喜歡動物和植物,卻經常做一些破壞植物或傷害小動物的行為;喜歡和伙伴一起玩,卻常在玩樂中產生矛盾。選用繪本故事《和我一起玩》,用小女孩被動物朋友接受的故事,引導學生改變自己的態度和做法,愛護動植物,尊重同伴,體驗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樂趣。
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開始關注更大的環境,但對自己與大環境的關系并不清楚。繪本故事《非洲大南瓜》中,米莉和茉莉讓原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最終實現,使學生懂得善良是一種神奇的內在力量,激發學生對大環境的積極關注。
高年級學生內心向往著遠方,卻對未來模糊不清,憧憬中夾雜擔心、焦慮,面臨與朋友分離的失落和惆悵。通過繪本故事《尋找遠岸》,讓學生跟隨卡拉的心路歷程,體會生命就是旅程,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和不同的朋友,但只要想到遠方有美麗的風景,內心就有前行的力量,對未來充滿信心。
低年級學生的物質生活很豐富,但內心卻有許多不滿足,看到同學的東西希望自己也能擁有,攀比心重。讓學生走進繪本故事《熊寶寶找幸福》,跟隨熊寶寶尋找幸福,體會別人眼中的幸福與自己的感受并不相同,領悟到自己的幸福不一定要與其他人一樣,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
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中年級學生會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也會接觸到生活中的一些負面的信息,難免有消極情緒。選用繪本故事《小恩的秘密花園》,學生對故事中的小恩產生移情,跟隨故事情節的發展,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去觀察、聆聽、思考,感受人物的情緒情感變化,感悟在困境中也要看到生命的希望,做一個溫暖的人。
高年級學生對于生活有了較為豐富的體驗,內心有夢想,但因理想和現實有落差,容易產生波動。選用繪本故事《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引領學生學會多角度看待生活,用一顆善良的心、一雙發現的眼睛感受自己的生命因為有愛而散發光彩,感悟故事中蘊藏的人生哲理,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繪本故事內容篇幅不一,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可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低年級主要以制作成動畫或錄音配圖播放為主,中年級主要以教師講述故事或學生表演故事為主,高年級主要以課前閱讀故事、課內簡述故事為主。同時,要對繪本內容進行靈活取舍,運用在心理輔導課的各個階段。
團體熱身階段,可運用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調動學生參與輔導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六年級《跟著夢想去遠航》心理輔導課前,教師將繪本故事《尋找遠岸》制作成電子版供學生閱讀。課一開始,教師講述故事的概括版:卡拉從小渴望到遙遠的彼岸去,長大后,卡拉和同伴美莉安開始了周游歷程。她們到過寧靜的村舍、歡樂繁忙的小鎮,后來美莉安留在小鎮繼承父親的手藝,卡拉開始一個人的旅程。她在海港遇上一位老水手,老水手告訴卡拉自己曾經到過的地方、發生過的新奇事情,還告訴卡拉生命本身就是旅程。在故事的催眠下,學生進入人生旅程的氛圍中,回顧幼兒園和小學的美好往事,探尋未來的夢想。
團體轉換階段,可通過繪本故事激發學生探索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出不同觀點進行碰撞,產生新體驗。例如,二年級心理輔導課《我們都是彩虹色的花》,在團體探索階段,讓6名學生帶好頭飾對繪本《彩虹的花》中的角色進行扮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交流:你想對彩虹色的花說些什么。通過互動分享,學生內心留下了“彩虹色的花”這個樂于助人的意象,為后面的團體工作做好積極的情感準備。
團體工作階段,可將繪本故事提供的情境體驗作為解決實質性問題的突破口。例如,六年級心理輔導課《我能面對生命的變化》,學生提出了很多關于死亡的疑問。可引導學生觀看剪輯過的繪本故事《一片葉子落下來》,葉子弗雷迪和它的伙伴們經歷四季變化,從害怕死亡到安然接受。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內心對死亡的疑問得到解答,理解了死亡也是生命的歷程,如四季變化一樣自然,生命的意義在于有一段美好的旅程,給他人帶來快樂。
團體發展是動態的過程,一個精彩的繪本故事可以貫穿始終。例如,一年級心理輔導課《我知道我是誰》,可整節課使用繪本故事《我不知道我是誰》。團體熱身階段,采用“猜猜我是誰”游戲,認識故事中將要出現的幾種小動物的特點。團體探索階段,在講述達利B不了解自己是誰的情節后,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認識自己。團體工作階段,教師講述故事后半部分達利B認識到自己有一雙有用的大腳的故事情節,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身上的優點,從而悅納自己。團體結束階段,引導學生將繪本題目《我不知道我是誰》轉換為本節課的主題“我知道我是誰”,并布置課后作業:回家將自己的優點說給家長聽,再請家長說說自己的優點,引導學生將課堂體驗與課后生活實踐相連接。
繪本故事心理輔導課不同于繪本故事閱讀課,課堂上不是單純地理解繪本故事,而是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感悟,實現全體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教師要重視四個方面的工作,確保心理輔導課的特性。
學生會對故事中人物、故事情節、社會背景產生認知,并結合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環境、經驗對故事進行詮釋。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產生的情感體驗不同,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他們獲得積極體驗。例如,五年級《我的愛好我堅持》一課中,教師選用《愛花的牛》繪本故事,讓學生了解小公牛費迪南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受外界影響,跟隨內心的選擇,成為獨特的自己。交流故事感悟時,很多學生支持小公牛費迪南的選擇,認同的理由有“斗牛很血腥殘酷,聞花香是友好,要愛好和平”“牛的天性不是好斗,是被人們訓練出來的,斗牛應該制止”……也有一些學生選擇不支持,理由是“斗牛可以給人們娛樂”“牛的天性也好斗,可以激發牛的力量”。對于學生的觀點教師應都予以接受,肯定他們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
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觀經驗和認知水平詮釋故事,投入情緒情感和智慧,獲得積極情感體驗。例如,《我能控制憤怒小火山》一課,教師在故事感悟后設計一個情境:小輝平時特別愛惜自己的物品。一天課間,他從操場回到教室,發現自己心愛的水彩筆散落在地上,有一支還被同學踩壞了,他變成了一只噴火龍。邀請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其中A學生戴好“噴火龍”頭飾,定格在憤怒的姿態中,另外幾名同學表演不同的心里話,讓A學生體會哪一種心里話最符合他的心意。在表演過程中,因為有同學說出自己的心里話,A的情緒發生了轉變;其他同學也因為看到A的心里話而理解了A的憤怒情緒。通過情境表演,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問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心理輔導課是教師與學生互動創作的過程,在輔導過程中有很多即時生成的東西,教師應善于用好這些輔導資源。例如,教師講完《胡蘿卜種子》繪本故事后引導學生交流,有個學生提出了與“堅持”主題不同的話題:他一開始也相信種子會發芽,但故事中媽媽、爸爸和哥哥都說不會發芽,他就相信了他們的話。結果后來種子發芽了,所以以后不要相信爸爸媽媽的話。教師馬上引導學生討論要不要相信爸爸媽媽說的話。有學生說爸爸媽媽有的話是對的,就要相信,有的話不對,就不要相信;有學生說爸爸媽媽的話大多是對的,還是要相信他們;有學生說我們自己也要動腦筋想想。教師趁勢引導:一些行動沒有堅持下去可能是受到身邊人的影響,這是最難堅持的地方,我們要不斷嘗試、摸索。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與故事中的人物進行對比,調適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并產生新的觀念,在真實情境中探索行動,將自己的領悟應用于實際生活。例如,一年級心理輔導課《我要學什么》,教師選用繪本故事《小豬變形記》,在學生表達故事感悟后設計一個情境:小偉和小明是同學,小偉長得高大,喜歡爬到欄桿上往下跳,引起同學的陣陣歡呼。小偉很得意,認為自己很勇敢,小明很羨慕,想學著小偉的樣子爬欄桿。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小偉爬欄桿是真勇敢嗎?你想對小明說什么?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就能清晰地看到小偉的行為不合適,不是真勇敢,小明沒必要跟著做。然后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的真勇敢行為,激發學生在生活中實踐良好行為。
繪本故事蘊含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可將繪本故事運用于心理輔導課,引領學生從中獲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熏陶,并轉變為自身的一種積極體驗,滿足心理發展的需要,促進人格健全。

表1 小學繪本故事心理輔導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