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維成長的狀態是課堂學習的中心環節,是課堂觀察的核心指標,更是課堂是否有效的衡量標準。然而,在大多數聽評課中,評課者對課堂進行評價的形式多限于一支筆、一本聽課筆記,多會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缺少對學生思維的關注。如何為學生思維生長提供必要的支持,讓課堂真正有效?教師可以聚焦課堂展開觀察,通過充分的觀察準備、制定科學的觀察過程、展開深度的觀察反思,呈現學生的思維成長過程,努力讓語文學習可視化。
“我們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們想看到什么或準備看到什么所決定。”課堂觀察的視角比較多,基于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活動狀態的觀察初衷,可以從學習準備、教學傾聽、師生互動和學習達成四個觀察維度設計觀察量表(如表1)。基于具體的學習內容,在每一維度分別設計若干觀察點。課堂觀察以全班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樣本,四人一小組,每組由一位觀察員記錄每個學生在不同階段、不同維度的學習狀態。在達成階段,教師可通過簡單訪談,了解學生學習后的思維所達到的水平。

表1 學生學習課堂觀察量表
了解學生的默會認知,確立研究的起點。教學應基于學生思維生長與提煉的原初狀態來展開,因此,課堂觀察也應關注、記錄學生原初的思維水平。例如“成語”主題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調查發現,三年級學生的成語積累與認知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教學時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在思維碰撞中完善、提升學生對成語的認識,培養學生自主熱情的學習態度。在此過程中,觀察者可以記錄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具體的學習表現,為研究提供基礎材料。
記錄學習的真實節奏,推動觀察的進程。課堂教學是變化發展的,觀察者不僅要了解教師的教學環節,還應洞察學生在每一環節的思維態勢,記錄教師的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表現及學生的思維狀態。例如,在“成語與生肖”學習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交流與自己屬相相關的成語,引發學生對話交流,在此基礎上設計小組展示環節,呈現、反饋小組的學習成果,教師和學生做出評價,提出建議。從小組交流到表演展示,再至評價反饋,觀察者可以實時記錄不同教學環節中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態,并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做出教學決策。
訪談學生的學習結果,分析課堂教學效果。課堂觀察記錄具有審視作用。例如,在成語實踐活動的達成階段,教師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訪談,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觀察者使用觀察記錄中的數據與信息來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合理規劃學習進程,鼓勵學生繼續探究,不斷挑戰,讓課堂學習不斷延伸、拓展。
課堂觀察記錄應較為客觀地呈現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思維狀態,從而為改進教學和深度學習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課堂觀察記錄展開反思,有助于彰顯學習的真正意義。
學習是對學生的邀約。真正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會產生被邀約的感受。例如:在“成語與數字”教學環節結課后,有一個學生跑到教師面前:老師,上課時我沒說到,我來補充……體現了學生在本次學習活動中的愉悅感受和對學習的接納。教師應對所有的學生充滿期待,讓學生享受學習的盛情邀約。
學習是將兒童與知識相連。學習活動連接著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體驗,引領著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堂觀察的起點與歸宿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潛隱的,而學生的思維狀態是衡量學習活動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當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當課堂觀察聚焦學生的思維態勢,學生的學習活動才可能被觀察、分析,進而改進教學。
學習是再實踐的開始。“學為中心”是課堂觀察的主題,課堂中學生學習的狀態為教學實踐反思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材料,能夠幫助教師審視教學過程,檢查、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精準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每一個學習的相關場景,都可以生發出基于師生自身教育理解的諸多學習假設,并作為再實踐的開始,真正實現課堂觀察教學相長、學為中心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