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時報》8月18日文章,原題:美國的超級大國恐慌對于全球超級大國來說,承認自己的相對衰落以及與快速崛起的挑戰者打交道是一件痛苦的事。如今,美國發現它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就處于這種狀態。150年前,大英帝國面臨著來自美國類似的競爭威脅。在17世紀,荷蘭是當時的超級大國,英國則是挑戰者。
歷史表明,全球超級大國應該著眼于“軟著陸”,包括與可能的繼任者進行接觸,這樣一旦它的統治地位不復存在,它在世界上仍然能保持一個舒適的地位。遺憾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他前后不一、對抗性的對華政策可能會嚴重破壞美國的長期利益。
與之前的英國和荷蘭一樣,美國是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軍事大國,其影響范圍遍及全球。它還有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一些產業,主導著全球貿易和金融。但是同英國和荷蘭一樣,美國現在面臨著一個崛起的大國,一個有著更多人口、渴望財富和全球優勢的自信、雄心勃勃的國家。
沖突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這個積極進取的超級大國想獲得比這個守成大國愿意提供的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知識產權。當前這個超級大國不愿意提供的,它的挑戰者將想方設法去獲取。而且,這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想在國際機構中獲得與其實力——是從現在開始一代人之后的實力,不是現在的實力——相稱的某種程度的影響力。
這些都是合理的分歧,兩個大國都需要通過促進和捍衛他們各自的利益來好好管理這些合理的分歧。但是這方面的緊張并不超過兩國在維持和平與繁榮方面的共同利益。
在英國-荷蘭的例子中,荷蘭創造了一個世界:在其主導地位結束之后的很長時間內,他們總體上相安無事。在這個過渡過程中,荷蘭從反對英國到接觸英國的轉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1688年10月24日,風向的轉變使得荷蘭艦隊可以離開港口,前去支持英國的輝格黨,由此終結專制的斯圖亞特王朝。從那以后,這兩個大國在有限政府、商業繁榮和反天主教方面的共同利益構成了持久聯盟的基礎,在這個聯盟中荷蘭處于從屬地位。在英國的支持下,荷蘭保持了獨立,而不是落于法國的控制之下。一百多年之后,大英帝國最終采取了類似的同美國進行接觸和合作的戰略。因此,美國成為英國在20世紀最堅定的地緣政治盟國。
今天,美國的決策者可以從研究荷蘭和英國在過去追求“軟著陸”而采取的行動中學到很多東西。但是自上臺以來,特朗普一直頑固地忽視類似的建議。他沒有結成遏制中國的聯盟,而是使美國退出了擬議中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而且他不斷地提出隨意的、前后不一的要求,比如立即取消美中雙邊貿易赤字。
在中國問題上,特朗普沒有謹慎地進行長期博弈,反而顯得驚慌失措。而中國和世界會越來越明白這一點。▲
(作者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J·布拉德福德·德隆,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