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弘陽
敬老助幼,空降兵某部支援地方不遺余力。而地方關心部隊,則盡顯無微不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孝感軍民正響應時代呼喚,匯聚強大合力,促進融合發展,不斷書寫雙擁新華章。
7月11日中午,東新鄉農村福利院內,老人們或散步,或閑聊。80歲的孤寡老人范炳成在其宿舍內,指著電視機、空調對《小康》記者說:“這里的環境,不比賓館差!”
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東新鄉的一座干凈整潔的福利院,供養著53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院長樂新說:“我們這個福利院,是全縣最好的福利院之一。是部隊多年來的援助,才讓村里的老人們能夠安享晚年。”
該福利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空降兵某部結對幫扶對象。而遠在100多公里之外的漢川市劉家隔鎮,還有一所藍天希望小學,它們一南一北,形成了空降兵某部幫扶地方“一老一小”的格局。
魚水情深,互利共贏。
自1991年以來,孝感市連續七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不僅僅空降兵部隊,眾多軍工企業,也和當地政府一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順應時代呼喚,匯聚強大合力,不斷書寫雙擁新篇章。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
建于1987年的東新鄉農村福利院,自2013年和空軍空降兵某部結成幫扶對子以來,院內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樂新介紹說,福利院投入使用后,縣、鄉財政資金只能保證福利院最基本的運作,即老人們不挨餓,不受凍。如果要改善條件,則需四處“化緣”。現在的福利院,環境優雅,窗明幾凈,老人們的宿舍里有空調,有電視,老人們的飲食搭配合理,護工待遇穩步提升,沒有空降兵部隊多年來的持續幫扶,這一切是不可想象的。
據悉,自結對幫扶以來,空降兵部隊每年對福利院投入不少于10萬元的資金、物質支持。部隊官兵雖然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關心照顧孤寡老人的工作一直沒有間斷,慰問福利院成為常態化。僅以2018年為例,部隊為福利院送來了50臺液晶電視,并為每間老人宿舍安裝了空調。今年,福利院將進行綠化、亮化,部隊首長承諾會一如繼往地支持。
為駐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促進全社會“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這是空降兵某部結對幫扶的初衷。
幫扶漢川市劉家隔鎮藍天希望小學和大悟縣東新鄉農村福利院,完成了部隊的心愿。
劉家隔鎮藍天希望小學始建于1962年。1998年,長江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老舊的學校圍墻、教學樓遭洪水浸泡后垮塌。當年7月,空降兵某部捐資援建教學樓,學校正式更名為劉家隔鎮藍天希望小學。據悉,學校重建總共花費近百萬元,而部隊當年援助就達30萬元。此后,藍天希望小學一直得到了空降兵某部全體官兵、部隊軍分區首長和漢川市人武部、漢川市民政局領導的極大關心與支持,學校的發展凝聚著祖國衛士的深情厚誼與赤誠愛心。
2013年11月,空降兵部隊首長、漢川市人民政府、漢川市人武部、漢川市民政局、漢川市教育局及劉家隔鎮黨委政府領導親臨學校,詢問軍校發展情況,當了解到學校面臨軍校發展的物資匱乏的情況,部隊首長當場拍板,決定捐贈10萬元物質,改善學校辦學條件。2014年4月,40套教師辦公桌凳和能組建中等規模軍樂隊的樂器如期送達學校。
2015年10月,部隊援助10萬元興建塑膠運動場。
2018年8月,十五軍安排教師赴北大參加春蕾計劃培訓,捐贈圖書5350冊,同年捐助20萬元少年軍校建設資金。
……
據了解,學校現有16個教學班,學生826人,教師40人;校園面積13776平方米,建筑面積5645平方米,設有微機室、實驗室、圖書室、黨員群眾之家、軍校展示室等功能室。
這所學校的最大特色是少年軍校。
2007年6月1日,該校藍天少年軍校正式掛牌成立,部隊首長和漢川市領導親自揭牌。藍天少年軍校成為孝感市首所“少年軍校”。12年來,學校堅持以“少年軍校”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平臺和載體,努力營造軍營文化,始終把“軍營文化”當作學校辦學特色和亮點來抓,常態開展各項活動,探索軍營文化的內涵。
《小康》記者在校園內看到,以軍事題材為主的文化墻上,有中國空降兵歷史簡介,歷次大閱兵圖像,而教學樓走廊內,則懸掛著十大元帥的畫像。
“讓全校師生銘記歷史,學會感恩。”藍天希望小學校長說。他說,2008年,學校組織部分教師和學生到空降兵某部實地參觀,參加軍旅實踐,感知軍營生活,聆聽英雄事跡,同時送去了師生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并與部隊官兵同臺演出,同桌生活。學生們全面地了解部隊官兵嚴謹有序的工作生活情況,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激勵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地成長。
據介紹,近年來,學校先后被授予“孝感市花園式學校”、“孝感市示范學校”、“孝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孝感市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標準化學校”、“漢川市德育先進單位”、“漢川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平安校園”。
敬老助幼,這是部隊支援地方不遺余力的縮影。而地方關心部隊,則盡顯無微不至。
軍地共譜雙擁華章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
孝感是軍史大市、駐軍大市和軍工大市。據了解,全市先后有20余萬人投身革命大潮,孕育了徐海東、劉華清等50多位開國將軍,13萬余名優秀兒女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軍民一家親”是孝感的光榮傳統。改革開放40年來,孝感繼承發揚雙擁的優良傳統,不斷延展全新內涵,不斷結出豐碩果實:自1991年以來,孝感連續七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七連冠”,成為孝感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孝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楊子江認為,這得益于全市?“國防至上”的大局觀念、“魚水情深”的大愛情懷、“互利共贏”的時代價值。
2018年7月30日,駐孝部隊某駐訓分隊給肖港鎮中心村送去了“魚水情深同繪美景,軍民團結共筑長城”的錦旗。
原來,炎炎夏日,部隊因軍事訓練,需要在部分時段停止地方供電。駐地村級組織積極參與協調,爭取到駐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確保了部隊訓練任務圓滿完成。“只要是有利于戰斗力建設的事,再難也得解決。”村民們說。
居安思危、國防至上——這樣的大局觀,根植于孝感人的血脈。
建設不忘國防,改革更思擁軍。近年來,孝感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駐軍部隊把雙擁工作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去謀劃,自覺做到“三個納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部隊建設總體規劃,納入黨委、政府和部隊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
隨著軍隊改革的深入,需要地方支持協調的事宜也越來越多。孝感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服務國防和軍隊改革,就是分內之事、應盡之責”的國防觀,在服務能打勝仗上拿出了一個個大手筆:將460畝東城區黃金地塊劃撥給駐孝空降兵部隊、孝感軍分區和武警支隊,減免相關費用6億元;拿出3000多萬元,幫助駐孝部隊解決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平臺建設等;為駐孝98個基層連隊贈送價值500多萬元的生活和文體活動設施……
40年間,在孝感各地,部隊建設急需什么,地方政府就解決什么;部隊開進到哪里,支前保障就跟進到哪里。
為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安陸市法院還成立了全國首家兵役法庭。目前,全市7個縣(市、區)都設立了兵役法庭,被中央政法委、總政治部聯合表彰為“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工作先進單位”。
復退軍轉安置、隨軍家屬就業、軍人子女就學,一直是部隊官兵關注的熱點,也是雙擁工作傳統的“三難”。面對“三難”,孝感全力以赴,在不折不扣貫徹落實政策的同時,開辟一條條“愛心綠色通道”,竭盡所能為部隊官兵解難事、辦實事。
2018年,全市農村義務兵家庭平均優待金基礎標準為14744元,城鎮義務兵家庭平均優待金基礎標準為15132元;
通過采取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減免、門診補助、“一站式”結算等方式,每年投入資金3500余萬元解決優撫對象的就醫問題;
孝感市民政局等5部門聯合下發《孝感市優撫對象住房保障實施細則》,對城鎮優撫對象申請住房保障的優先安排,對農村優撫對象申請住房保障的優先納入農村危房改造、災后重建范圍;
在7個縣(市、區)民政局建立“優撫對象服務中心”,在有條件的78個鄉鎮建立“優撫之家”,在3061個村和社區聘請了2910名優撫對象聯絡員;
全市各地在義務教育綜合改革中,認真貫徹國家軍人子女教育優待辦法,每年解決200多名駐軍子女入學入托問題;
……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共筑魚水情。
孝感東城區、后湖公園、城區槐蔭公園等工程建設項目,傾注了駐孝部隊官兵的辛勞。
扶貧幫困、植樹造林、無償獻血、文明創建等公益活動中,躍動著駐孝部隊官兵的忙碌身影。
在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中,漢川市垌冢老觀湖的水位不斷上漲,空降兵某部緊急馳援。中午11點多官兵們到達現場,沒有一絲休息就展開了加固子堤的任務。因天氣炎熱,戰士陸續出現了中暑等情況,但打著點滴堅守大堤的情景隨處可見。
在軍民融合方面,據悉,近年來,孝感軍地不斷探索軍民融合向深度廣度發展的方法路子,助推部隊戰斗力和社會生產力兩個輪子一起轉,形成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孝感模式”。
孝感軍民融合產業基地規劃面積52.68平方公里,2010年,基地獲批“國家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基礎設施投入已超百億元。
產業對接,孝感重點打造三江產業園、航天重工裝備產業園、華中光電產業園、漢光科技光電產業園、大悟武船重工產業園等五個軍民融合產業園。依托產業園,孝感對接十大軍工集團,盤活存量軍工資產。
推動高質量發展,孝感軍民融合之路越走越寬。孝感出臺的“軍民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鎖定了目標:建設五大軍民融合產業園,打造千億級特色產業。
積極開展海軍“孝感艦”雙擁共建,建立健全退役軍人四級服務體系,全力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孝感市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已經有了清晰路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孝感軍民正響應時代呼喚,匯聚強大合力,促進融合發展,不斷書寫雙擁新華章。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