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農
清代作家屠紳(1744—1801)有一部《六合內外瑣言》,“六合”可指宇宙,如此則萬事萬物皆在其內,無所謂外。不過他是作志怪小說,隨便說說,亦無不可。我的生活基本上在書齋之內,當然也有出去的時候,偶有所讀所見所思所感,往往寫一點下來。
肅靜回避
舊時代縣官老爺出行總是坐轎子代步,前面還有四個開道的,第一排二人,各扛一塊牌子,分別大書“肅靜”、“回避”;第二排二人,手執水火棍——這意思分明是說,如果有人不守規矩,那就要挨棍子了。
這個辦法后來當然是不用了,但前面有些開道的車(例如摩托車)和人,曾經比較常見的,不過近些年也都看不見了?,F在比較厲害的是上面來的檢查團,查公共衛生,查城市文明,查交通安全,意思都是很好的。凡是碰到這樣的時候,平時在街頭上修鞋、修車、縫縫補補以至沿街乞討的,就統統不見了。
檢查團一走,照來不誤。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弱者兵法歷來如此。
其實只要不影響交通,不造成臟亂差,有點修鞋、修車的小攤子,可以讓市民的生活比較方便,從業者也得以謀生,允許存在是有道理的。即使上面有人來檢查,我以為也還可以照常經營——但是地段上的城管總是很不放心,遠不如“肅靜”、“回避”的好。
我認識一個修鞋師傅,他對時不時地要收攤子回避一事并無意見,說平時很辛苦,正可以趁此休息兩天,只要城管事先打好招呼就行。有一次新到任的小伙子事先沒有講,弄得自己很狼狽?!斑@城管肯定是個新手,也太不專業了!”
修改舊稿的難處
近來我的主要工作是收拾舊稿,分為若干束,其中有幾束大加整理,編成書稿準備出版;剩余的也略加編輯,打包掛起——總之,要在八十歲以前精力尚可之時做好收攤子的事情,以免淪為一盤散沙或烏合之眾。
編輯之際,順手做了若干修改,主要是改正錯別字和不妥的句子、標點,刪掉一些重復累贅的地方。這些都比較好辦,現在時間比較寬裕,在電腦上打字也比過去初學時水平要高許多。但涉及內容和寫法的地方,雖然也有許多不滿意之處,但要改得好卻很難——除非“大動干戈”,甚至徹底推倒重來,而即使如此,可能還是不容易改好。
修改舊作,技術性的操作無須傷筋動骨,是可行的,也不難,而涉及思想和筆法的改動卻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這正如我們對付舊時的照片,重印的技術水平可以有提高,而當年的風貌是無從改變的了。
務必做好當下的自己!
改文章要在寫作的當時或稍后進行。杜甫詩有句云“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其七),長吟以后還有什么要改的,就立刻再改一改。趁熱打鐵,一氣呵成,這樣效果才會好。多少年后再來打鐵,晚矣。晚唐詩人鄭谷有兩句詩道:“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保ā吨心辍罚┻@個辦法不算好。鄭谷詩的水平比杜甫差太遠,改詩失之太晚,應當也是原因之一吧。
“苦海”
近若干年來,因為普遍實行量化管理的關系,人文社科方面的論著數量極大,雖同一專業的工作者也來不及細看,而其中垃圾相當多,更讓人沒有勇氣去拜讀。
撰寫這些垃圾論著的人們其實自己心里也很苦,他們努力制造這些東西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就不合格;而一旦過關了,這些東西也就沒有用處,可以拋棄了。古人之所謂“敲門磚”正是形容這一類文本的妙喻。
這樣的磚頭最后怎樣處理,是不大好辦的事情。唐朝人曾有一怪法,就是專門為之安排一只箱子,但并不稱為垃圾箱,而名之曰“苦?!薄N宕醵ū!短妻浴肪硎d晚唐鄭光業的軼事道:
光業弟兄共有一巨皮箱,凡同人投獻,辭有可嗤者,即投其中,號曰“苦海”。昆季或從容用咨諧戲,即命二仆舁“苦?!庇谇埃碎喴痪?,靡不極歡而罷。
唐代的考生在應試前往往會將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寫成卷軸,呈送給有權勢有影響的大人物,希望得到賞識,有助于及第;這一類卷軸數量巨大,其中固然有某些佳作,而垃圾自然也不少。接受者未必有時間和興趣認真來讀,有時就束之高閣或干脆扔掉了。光業兄弟專門安排一只巨大的皮箱來收容這些垃圾,是比較罕見的舉措。
這一則故事被歸入“輕佻”一類?!翱嗪!敝械拇笞鞔罂刹槐刂刈x,如果讀了,也只能充滿憐憫和哀傷。以別人的“苦?!睘槿分Y,有傷厚道,確實失之于輕佻。
據說現在有些高校和科研單位業已取消量化管理,采用代表作一類的新辦法,以鼓勵沉潛深入的研究了。雖然只是一點聽來的新聞,卻令人深感光明已經開始。
贊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阿彌陀佛!
“禮”與“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時不容易弄清楚,最好要有若干句簡明中肯的話作為綱領,放在頭腦里墊底。只要抓住其中一個“綱”,就可以拎起一長串有關的道理和知識來——此即所謂“綱舉目張”。
魯迅先生有一句話就是這樣的“綱”:“在中國,君臨的是‘禮,不是神?!保ā肚医橥るs文二集·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所謂“禮”就是以一套思想、規矩、儀式為代表的秩序和原則,必須人人執行,如此則社會穩定,尊卑上下各守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遵守規矩,非禮不視、不言、不動、不想,全都是君子——這樣天下就太平,民生也就有保障了。
孔夫子教他的學生六門功課:禮、樂、射、御、書、數,“禮”放在首位,其他具體知識皆在其次。
做人的原則是“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私欲,按“禮”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把“禮”灌輸到人們頭腦里去,就是“禮教”。大家按“禮教”來說話做事,來安身立命,這樣的時代就是盛世,落實得不好的是衰世,更糟的則是亂世。
亂世也不怕,因為這時總會有圣賢大人物出來“撥亂反正”,總能由“亂”復歸于“正”,這就叫天下一亂一治,前后反差比較大的則稱為由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這時的領導人就是圣君賢相,如此等等。治國平天下,靠的都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