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批判 ? 無產階級 ? 政治解放 ? 人類解放
人類解放的問題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展始終的重要問題,要想真正了解在馬克思眼中,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德國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問題,我們就需要回到1843年,回到馬克思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德國,回到《導言》中,去找尋德國實現人類解放可能路徑。
一、德國現實背景分析
在宗教方面,馬克思認為,在德國,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在此之前,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對德國的宗教展開了深刻的批判,他們主張“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①,這已經揭示了宗教是虛幻的、只存在于我們思想當中的、區別于現實存在的東西。馬克思在《導言》中繼續加以補充,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②就德國的社會現實來看,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需要以一種方式慰藉心靈,由此獲得現實苦難的解脫,這種獲得解脫方式就是宗教。但馬克思認為,心靈的解脫只存在于精神層面,人民現實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馬克思提出德國需要回到現實問題當中,回到國家、法、哲學的批判當中去完成對宗教的徹底批判。
在政治方面,馬克思認為,德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時代的錯亂。當時德國的政治制度遠落后于英、法等國,英、法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而此時的德國還停留在封建王朝的歷史時期。因此就政治方面來看,當時的德國還遠不如五十多年前的法國。
在經濟方面,1843年的英國已經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法國也是走在了工業革命的后期,生產力飛速發展,已經逐漸與世界上一些國家拉開距離。英、法等國考慮的主要問題已經到達了工業乃至財富領域與政治領域的關系,而此時德國還停留在對統治權的壟斷階段,在英、法等國即將完成的事情在德國才剛剛開始,因此在經濟上德國也與英、法等國相差甚遠。
在哲學方面,馬克思認為,雖然德國的政治、經濟等現實因素落后于同時期的英、法等國,但在哲學方面,德國已然與英、法等國在同一水平線上。雖然當時的德國還處于封建時代,但在哲學上已經進入現代國家的行列。正像馬克思在《導言》中說的那樣,“我們是當代的哲學同時代人,而不是當代歷史的同時代人”。③由此,馬克思找到了在德國實現人類解放的突破口。
二、德國實現人類解放得以可能的方式
馬克思認為,德國要想實現人的解放,首先需要對國家哲學以及法哲學進行批判,從而形成一整套革命理論。第一部分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分析了德國當時的歷史現狀,我們可以知道,德國對宗教的批判需要通過對國家、法哲學的批判去完成,德國現實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又遠落后于德國的國家哲學以及法哲學,德國這種社會意識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而德國的社會現實還停留在封建階段,這表現為現實政治制度的一種滯后性。由此,馬克思認為,要想使德國的人類解放得以可能,就需要對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首先進行深刻的批判。然而光進行理論批判還是不夠的,還要付諸行動。馬克思針對當時德國的兩個派別——政治實踐派和理論實踐派展開批判。在馬克思看來,德國的政治實踐派對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否定是正當的,而問題在于,政治實踐派只是在“空喊口號”,而沒有付諸行動,或者說政治實踐派不知道如何行動實現對哲學的否定。“該派以為,只要背對著哲學,并且扭過頭去對哲學說幾句嘟囔幾句陳腐的氣話,對哲學的否定就實現了。”④這是不現實的。而理論政治派則的問題恰好相反,它只將問題停留在哲學層面,認為只要哲學存在,提出哲學問題,現實問題就會慢慢解決。在馬克思看來,德國人需要把德國政治制度在幻想中的實現(哲學中的實現)變為現實。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批判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判國家和法的制度的抽象繼續。由此,要想使德國的人類解放得以可能,就需要對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進行深刻批判,因為“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⑤。
在德國要想實現人類解放與他國不同,在德國不能通過政治解放實現人類解放,需要跨越政治解放直接實現人類解放。“對德國來說,徹底的革命、全人類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確切的說,部分的純政治的革命,不觸犯大廈支柱的革命,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⑥首先,進行政治革命都有它需要的被動因素,都有它需要的物質基礎。它需要“市民社會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統治,就是一定的階級從自己特殊的地位出發,從事社會的普遍解放。”⑦也就是說需要出現這樣一個階級,它不僅需要能夠代表自己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這期間還能夠與整個社會混為一體,作為一種社會的代表,反映社會的總體利益和需要。除此之外,它還需要另外的一個階級,那就是敵對階級,革命的成立一定是一方反對另一方,這時就需要在社會中找到這樣一個特定的階級——它一定是在社會中令人深惡痛絕的對象,它存在著無法逃避的缺陷。然而在德國,既沒有一個能代表社會普遍利益的等級進行政治解放,也不存在奴役和壓迫的特定階級,因此在德國不可能發生部分的政治革命。由于德國在現實政治上的落后,它與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思想上形成了落差,這導致了德國現有的政治問題在于,這些政府把德國不具備的現代政治領域文明缺陷同舊制度的野蠻缺陷緊密結合起來,由此造成了一種政治混亂,因此找尋本質就是要摧毀現代政治的普遍障礙,因為“如果不摧毀當代政治的普遍障礙,就不可能摧毀德國特有的障礙。”⑧由此,德國的解放需要跨越部分的政治解放而直接實現全部的、完全的人類解放。
馬克思在思想上對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進行了深刻批判,并找到了在德國跨越政治解放直接實現人類解放的正確道路,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理論,但是使德國實現人類解放得以可能的物質力量在哪里呢?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形成這樣一個特定階級——無產階級。因為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能夠實現人類解放的階級。無產階級是一個被帶著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他處于階級社會的最底層,它有一種革命意識,要想實現自身的解放就必須首先解放全人類;同時無產階級又是一個充滿革命熱情的階級,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無產階級一無所有,沒有東西可以失去,也不怕失去任何東西,因此無產階級具有革命的徹底性;無產階級本身就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⑨,它的出現是伴隨著資產階級的出現而出現的,資產階級天然的局限性要求無產階級一步一步的去推翻它,這是無產階級產生的歷史責任與使命。在德國的無產階級更是這樣一種鮮活的物質力量,它在德國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制造的貧民和受剝削壓迫的民眾等,如果他們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質需要、由于自己的鎖鏈的強迫,是不會有普遍解放的能力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階級(例如日耳曼農奴)也在加入這一行列,這不斷的發展壯大的德國無產階級承擔著德國人類解放現實責任和歷史使命。
綜上所述,馬克思認為,要想在德國實現人類解放得以可能,一方面在思想上就需要有一套先進的理論作為支撐。因此他首先對德國的法哲學以及國家哲學展開深刻批判,目的是為形成一套正確的、徹底的革命理論。另一方面需要使理論被群眾所掌握。“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去摧毀”,因此,人類的解放最終需要無產階級這一物質力量去實現。馬克思認為,當革命的先進理論與作為物質力量的無產階級相結合的時候,無產階級就能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暴力革命,從而使實現人類解放成為可能。
注釋:
①《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參考文獻:
[1]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辛浩,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