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平
關鍵詞:微電影教學法 ? 思想政治理論課 ? 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時代活力、更好立德樹人,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微電影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分析及策劃,由大學生制作成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微電影,并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有益結合,增強課程感染力、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獲得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質量的教學方法。微電影表達的主題(所學的內容)可見、可視、可感、可知,篇幅短小精悍、形式鮮活快捷、語言親切自然、吸引力極強,使思想政治理論的宣傳言簡意賅,即賞心悅目,又深刻精準。微電影教學法兼具知識性和藝術性,即滿足大學生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精神需求,還能深入挖掘學生巨大潛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一技之長,深受大學生的喜愛。
一、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微電影兼具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很好的契合了大學生多元化需求和接受習慣,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學習的動機,喚起內在“興奮點”,微電影的創意創作、演出、拍攝、剪輯、展示等過程,真正體現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滿足其強烈的表現欲望,從而激發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大學生的滿足感、參與度;同時,將自拍影片再運用到課堂教學,加強了正面教育引導、理論聯系實際、繼承改革創新,實現了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的有益結合,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認知,變灌輸式教育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微電影豐富了實踐教學形式,充實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提升了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教學實效性明顯提高。
二、增強對黨的大政方針的理解和認同
通過微電影這一鮮活的形式,把思政課抽象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通過創新的語言表達和新媒體手段生動呈現,讓大學生即樂于接受也易于理解,在加深對黨的大政方針的理解的同時,也滿足了大學生喜好和提高理論素養的雙重需求。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作品,讓學生在學習、創作微電影的同時學會了客觀地、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和辯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神實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形成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同感。
三、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團隊的高效率運轉。高校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自身的集體意識相對淡薄。微電影的制作過程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團隊內部各個成員為了團隊的共同利益必須緊密協作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整體戰斗力,才能保證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分工,共同配合、同心同德才能完成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培育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微電影是集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綜合的藝術門類,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形式,學習、制作、感知、領悟、賞析、深度分析和解讀異彩紛呈、內涵深刻的電影作品,用電影藝術的語言來表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教學內容,既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基本理論,深刻理解和把握基本理論的精神實質,還需要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并以其為指引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既增強了理論思維能力,提高了政治素養,也借鑒和吸收了國內外電影文化的精髓,開闊了學生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成果
微電影設計、制作、展示等過程,實現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在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創新;以微電影為載體的教學活動,是用實際行動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展示當代大學生學習思政課成果的重要平臺和展現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精神風貌的重要窗口,也是對大學生銳意進取、善作善成的肯定和鼓勵,是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舉措。
六、潛移默化地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微電影營造的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情境,能觸動人的心靈、使人深受感動,引起人的共鳴,使思政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親和力,為其社會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奠定了本體性的基礎。在確定微電影主題時,其價值取向包括政治意識形態已不著痕跡地隱藏在故事之中,當故事中生動、活潑的細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展示和呈現時,就很好的實現了在感化中予以教化的滲透式“軟宣傳”,潛移默化地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大學生則從藝術審美中獲得心情愉悅和精神洗禮,感受到教學內容的價值和內涵,并將微電影倡導的價值和信念的內在精神感動他人,影響社會。
參考文獻:
[1]鮑繁.微電影的社會教育功能探析-基于微電影的敘事特性[J].當代電視,2016,(02).
[2]沙占華,柴素芳.微電影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創新形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9).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2016-12-9.
[4]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06).
[5]黃楚新.推動媒體深度融合需堅持導向為魂、創新為要[DB/OL].求是網,2019-3-26.
[6]思力.怎樣用好全媒體[DB/OL].求是網,2019-03-28.
(作者單位: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