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董先生,65歲,有個規模不小的公司,不用說,生活條件優越,啤酒肚、高血壓自然難免,近來又發現血糖高。
兩天前,董先生參加了一個宴席。回家后兩個多小時,他隱隱地感覺左下腹疼痛,午夜時分,疼痛逐漸加重,急忙去看急診。
也奇怪,在家沒事,可剛到醫院就要上廁所,拉的是稀便。接診的是一位30來歲的醫生,摸了摸他的肚子說沒事,大便化驗也正常,說是急性胃腸炎,開了消炎、止痛、解痙的口服藥后,便讓他回家了。
第二天,董先生因血便去另一家醫院看急診,接診醫生認為是下消化道出血,考慮董先生年齡偏大,不排除患結腸腫瘤的可能。這時的董先生一頭霧水,直接去了三甲醫院消化專家門診,立刻就被收住院了。
事情不是想象中那么順利,因為診斷意見不一,無法定下主要治療方案,只予以對癥支持治療。我被邀請去會診,已經是72小時后的事了。
主管醫生開始認為是細菌性痢疾,但他也覺得有點奇怪,住院期間董先生體溫一直正常,白細胞雖然升高,大便化驗大多是紅細胞,幾乎見不到膿細胞,多次檢查均未發現吞噬細胞,更無“里急后重”的癥狀,不過,還是做了大便致病菌培養。
主治醫生則高度懷疑潰瘍性結腸炎,雖然不少方面很像潰瘍性結腸炎,仔細詢問患者,過去從無類似病史,60多歲第一次突然發病,也不太符合大多數潰瘍性結腸炎的情況。而急診結腸鏡檢查也沒給出確定的意見。
我認為或許X線鋇劑灌腸能發現某些有意義的改變,我們立即一起去了放射科。在熒光屏下,放射科王主任要大家看左半側結腸的“指壓性”改變,正是在檢查加壓時,患者喊叫:“就是這兒痛得厲害!”
回到消化科,討論繼續進行。我說:“剛才你們已經提出了兩種似是而非的病,我再補充兩個病,一是結腸癌,不過放射科王主任已經排除了;二是急性胰腺炎,可昨天CT檢查也未發現胰腺異常。”
接著我將現有的材料歸納了一下說:“65歲的老人,有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基礎病變,過去沒有類似病史。這次發病突然,并伴有血便,腹部體征卻不相稱,至今也沒有出現外科情況。鋇劑灌腸發現指壓征雖然有一定特點,而結腸鏡所見只是一般炎癥,中間似乎有些矛盾,而又缺乏特征性。其實,這正是急性缺血性結腸炎的表現!”
參加會診的年輕醫生顯然有些疑問說:“這病常見嗎?”我多說了幾句話:“至今一般認為此病不多見,但要認識到,現在發病條件變化很大,我們的認識也有逐步深化的過程。當今‘三高、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較多,社會早已進入老齡化,其他與動脈硬化缺血有關的疾病,如心絞痛、腦梗死早已成為百姓熟悉的常見病、多發病,腸道怎能獨善其身呢?”
最后,對于治療方面,我提出了一些補充建議,除了現有的治療外,應該使用擴張血管藥物,如中藥制劑丹參、川芎均有不錯的療效。靜脈使用抗革蘭陰性菌為主的廣譜抗生素也很重要。使用黏膜保護藥,充分保證營養,密切注意并發癥的發生,都不可忽視。并建議把會診情況告訴患者,打消他的顧慮,爭取他的配合。
半個月后,董先生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