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是對20世紀上半葉國樂主義思潮音樂發展歷程的考察與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音樂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國樂主義思潮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世紀初,一部分新知識分子對西方音樂文化的接受與學習使得“學習西樂思潮”迅速崛起,從而刺激了國樂主義音樂思潮的萌發。這一現象反映了極度熱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但抵制西方音樂文化影響“國粹”的主義情懷與矛盾心理。20世紀二十年代形成的國樂改進思潮則與學習西樂思潮如出一轍,主張借鑒、學習西方音樂的創作技術與理論來改變中國舊國樂、創造中國新音樂,從而使中國走上中西合璧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國樂主義;音樂思潮
【中圖分類號】J609.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國粹音樂思潮是在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刺激中興起的。它的北嶼發展并不是歷史上的一件偶然事件,它是先輩在面對即將亡國滅種的歷史背景下必然產生的一種音樂思潮。承載著一定意義的歷史使命。國粹主義音樂思潮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時期為萌生期;“五四”新文化運動為發展期,抗日救亡時期為衰落期。青主、鄭覲文、孫鼎等音樂愛好者對國粹主義音樂思潮的萌發起到了推動作用。20世紀初,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清政局的動蕩不安,在各派反帝愛國主義運動中出現了“一枝獨秀”,那就是以青主、鄭覲文等人為代表的國粹主義音樂派。國粹主義音樂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青主認為“應該于國樂西樂之間擇定一個,要國樂便不要西樂,要西樂便不要國樂。”他還認為中國音樂是“一種向自然界的聲音乞靈的音樂”,而“這樣向自然界的聲音公靈的音樂,我們是不敢表情的。”另一代表人物鄭覲文,他對西方文化的引進“憂之有年”,對“徒習外風,以移易國性”感到痛苦和惋惜。為此他倡導成立了大同樂會,以“發明雅樂之真理,提倡雅樂為宗旨”,要“復興雅樂,保存國粹”。
國粹主義思潮的音樂的出現是在20世紀10年代的學堂樂歌時期。隨著當時西樂東漸和國內學習西方音樂熱情的高漲,國粹主義音樂思潮與學習西樂思潮的興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在民國后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聲部。面對人們學習西方音樂思潮的熱情高漲,在以西方音樂為摹本的新音樂實踐面前,學堂樂歌時期的國粹主義音樂思潮雖然勢力薄弱但仍固守堅忍。學堂樂歌的創作方式主要是根據已有的曲調來填寫新的歌詞,曲調大多是從日本和歐美的歌調中選擇而出,以中國傳統曲調填詞的樂歌卻極為少數。1911年孫鼎對這一現象提出了批評,他由“近世吾國唱歌書中,曲調多取自歐美”的音樂現實,感嘆“以歐美曲調,譜吾國歌詞,其不將吾國歌詞之神理盡喪于音中也幾希。”作者對于這一現象作出了明確地分析,對于保存與繼承中國的傳統音樂則保持樂觀的態度。他心中不乏想要復興中國雅樂的崇古思想,但也并不完全接斥西樂。他承認中國音樂有很多不如西方音樂之處,但他更為強調的是中國音樂本身的藝術特點,認為只有對中西音樂加以認真的對比研究,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中國音樂的獨特之處。
對于這些國粹主義者的表現,陳獨秀給出了相當精辟的結論。他把國粹論者大致分成三個派別。“第一派以為歐洲誠美矣,吾中國有之學術,首當尊習,不必舍己而從人也;第二派以為歐人之學,吾中國皆有之。此種人即著書滿家,又與世界學術無所增益,還不如抱殘守缺的國粹家,使中國私有之文史及倫理學說,在世界學術史上得到其存在的價值;第三派以為歐洲夷學,不及中國圣人之道此派人最不明事理不可理喻。”陳獨秀所謂第二派與第三派國粹論者的思想核心分明是“西樂中源”說和“以中衡西”觀念,這兩種國粹主義觀的共同點就是既盲目自大,又食古不化,都視外來文化為洪水猛獸并加以強烈抵制和排斥。
“五四”運動后,隨著新音樂創作的初步發展,全國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都紛紛成立了各種旨在弘揚與保存國樂的音樂社團組織。1919年,盧煒昌、馮伯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音樂會”。這一音樂團體在一定意義上講,與“大同樂會”一樣,都是國粹主義音樂思想的實踐結果。這一團體最關注的就是被稱為國歌的眾多中國傳統音樂。他們的觀點就是認為傳統音樂的興衰與民族的強弱密切相關,因此“國歌”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歷史價值。中華音樂會對于中國古樂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并試圖光復中國古樂。該會刊主編者之一的羅伯夔就是“西樂中源”思想的代表人物。羅伯夔認為: “中國音樂,十二律分配之,五聲八音歸納之,實甲全球。”他認為中國的音樂具有其他音樂所不及的成就,西方音樂是由中國音樂變化而來的。由此可看出作者對于中國音樂的極度熱愛與推崇。他在《我之音樂大同之理想談》一文中,對中西音樂進行的比較,透露出了他揚中抑西的音樂價值觀。
國粹主義音樂思想及大同樂會的一系列活動也曾受到了強烈的批判。賀綠汀就對國粹主義音樂思潮的危害做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認為中國的守舊觀極其頑固,無論在什么事上都認為今不如古,特別是在音樂、繪畫方面。很多人趨向于“擬古”“仿古”,而有些新興作曲家也要作幾曲《中和韶樂》或《漢宮秋月》一類的東西,弄得中國音樂、繪畫與“古董”相聯,其實他們是在自掘墳墓,把自己創作的能力完全埋沒了,永遠在古墓里打轉。而這樣一來中國音樂將永無進步的可能。
從對國粹主義音樂思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國粹主義音樂家都具有兩個共同點。一是他們都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都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就有著很深的情感;二是他們都很排斥盲目學習西樂而拋棄中樂的行為,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就是他們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要比一般的學者的認識更加深刻一些。
所以,重新回顧20~30年代國粹主義音樂思潮的發展,應當端正態度,不應該一概而論,對他們的主張持以嚴厲的批判與貶斥,許多合理之處還是應該繼承與發揚的。而學習西樂與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的胸懷我們更不應該丟棄,尤其是現代中國音樂更應該學習吸收西方優秀音樂文化成果,來刺激中國音樂的發展與更新。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能滿意。
參考文獻
[1]青主.音樂的時尚[J].樂藝,1930(1).
[2]張靜薇.中國近代史音樂史科匯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3]鄭覲文.雅樂新編初多集[M].上海:上海丙展雜志社,1918.
[4]童斐,張靜蔚.中國近代史音樂史料匯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17.
[5]梁啟超.歐游心影錄,飲冰室合集之二十三[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19.
[6]陳獨秀.學術與國粹,獨秀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18.
[7]王露.音樂泛論,北京大學音樂研究匯編音樂雜志[J].音樂雜志,1920(1).
[8]羅伯夔.我之音樂大同理想談[J].音樂季刊,1923(2).
作者簡介:王鈞平(1983—),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鋼琴伴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