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和他的性格、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莫扎特的音樂風格,本文根據他一生的主要經歷和能表現它性格的一些書信來分析他隱約風格產生的根源。
【關鍵詞】莫扎特;音樂風格;奏鳴曲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起初喜愛莫扎特的音樂,是因為他的音樂會讓我在苦悶中感到美好,讓人在寒冷中感到溫暖,在污濁中感到清晰,在成人的世故中感到童年時的純真。這么多感情變化的同時,思考是什么讓這看似簡單的樂譜背后有著如此優美動聽、感人肺腑的旋律;在不斷地想象這音樂背后的這個人,想去了解他的性格,追尋他的經歷。莫扎特一生經歷了無數歡樂和痛苦的人生體驗,從生命誕生到終結,是十分特殊的一生,他的創作和生活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人間喜劇,從他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在忍受痛苦的時候仍然在唱著歡快的歌。
莫扎特出生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萊奧波特是很有名氣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莫扎特幼年時就以神童的面目出現,他3歲時就開始彈琴,4歲時便可準確無誤地彈奏短小樂曲,5歲能譜寫小品。與此同時,他在父親指導下學習拉丁語、意大利語、法語、算術及許多音樂知識。他6歲時進行第一次旅行演出,7歲時開始第二次,即那次為時三年半的巡回演出(他到過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在返程中途徑日內瓦、洛桑、伯爾尼、蘇黎士、溫特圖爾、沙夫豪森)。14到17歲,這期間他已經在持續不斷地譜寫歌劇、交響曲、彌撒曲、四重奏等,并在歐洲各宮廷里演奏,而且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的父親在1762年1月,在維也納時這樣說:“所有的女士都喜歡我的小兒子。”一年以后,經過凡爾賽時,尊貴的王妃、公主競相親吻小莫扎特,瑪麗· 萊神慈斯卡皇后在餐桌上親自喂魚給他吃。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在小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是一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幸福的小男孩。童年的這些經歷和成就使他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自信心,有時甚至變成一種驕傲的自信,可以從莫扎特的書信中充分了解這一點。有個朋友對他說(1781年6月2日)“薩爾斯堡總主教認為你渾身上下都是驕傲”。而莫扎特是這樣回答人家的:“使人高貴的是心,我不是伯爵,但也許我的靈魂比伯爵高尚的多,當差也罷,伯爵也罷,只要侮辱了我,他就是一個壞蛋。”他還在1782年8月2日的信中說“高尼茲親王對大公爵提起我的時候說,這樣的人世界上一百年才能出現一次。”由此可見,莫扎特對自己擁有著強烈的自信,這自信成為他生命中一股巨大的情緒,這股情緒也是產生他作品風格的重要支點。人在對自己有信心的時候,精神往往是健康向上的,心情往往是快樂的,感覺自己的生命是美好的。
除去那種帶有些驕傲的自信外,能看到的就是他善良天真的性格。莫扎特非常地活潑,總是愛笑臉迎人,有時就像個孩子。他喜歡流淚、喜歡傻笑、喜歡做出一些瘋瘋癲癲的事情,還有一股永遠的興高采烈的勁兒。無論對什么都大驚小怪,感覺好玩,老是在不停地活動、唱歌、蹦跳。他在1769年的信中說“我簡直樂死了,因為這次旅行太好玩了……因為車廂里熱的很……因為我們的馬夫挺好,只要路稍微好一些,他就把牲口趕的很快。”有時還愿意做一些粗俗,但不缺德的惡作劇,說些挺無聊的話,讓自己狂笑一陣。他時時刻刻都流露的溫情有時就像女人一樣。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道“我們結婚的時候,我妻子和我都哭的像個淚人一樣,大家都為之感動,跟我們一起哭了。”也就是他性格中這些固有的因素,使他的作品里充滿了輕松明朗的氣氛。
莫扎特的天性是快樂的,所以他音樂的總體風格也是快樂的。可是他的生活卻像是他樂極而泣的眼淚。莫扎特的生命是短暫的,他這短暫的一生卻又是坎坷的,那是一場無休無止地跟貧困與疾病的斗爭。莫扎特在他21歲時與親王兼大主教決裂,并辭去了工作,到維也納居住。他想到維也納宮廷里謀求各固定的職位,可是在7、8年后才能得到,平時只能靠教學和演出謀生。為了婚姻他跟自己的父親決裂,至死沒有恢復感情。婚后他的生活又有了無窮無盡的煩惱,九年之中搬了12次家,再加上莫扎特和他的妻子都不善于理財,使他不停地游走在當鋪與高利貸之間。他經歷了失去父親、母親的哀痛,1786—1789年又有4個孩子夭折,最后,他在36歲時就過早的去世,現在連他的墓都找不到。這些因素也構成了莫扎特生命的悲劇,使他的生命中有了憂傷和痛苦,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體會到。我們知道莫扎特很少用小調來創作。他的41首交響曲只有兩首是小調的;27首(實際上是24首)鋼琴協奏曲中只有兩首是小調的(k.466和k.491);18首鋼琴奏鳴曲也只有兩首是小調的(k.310和k.457),這些用小調創作的作品就顯示了莫扎特的另外一面,強烈的戲劇沖突與內心深處的傷痛,例如《A小調鋼琴奏鳴曲》(k.310)。如果是一個稍有點音樂常識的人剛一聽這部作品時不一定會想到這是出自莫扎特之手,因為這不奏鳴曲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和痛苦,是莫扎特首次以正式嚴謹的形式來表達他個人強烈、激動的情感。這多少超越了他的風格,而更接近于貝多芬的世界。有人認為他是悲劇性的,絕望的,憂郁而又熱情的,這種哀痛和絕望在莫扎特明朗的天空中無疑是一片烏云。這部奏鳴曲是莫扎特1778年初夏在巴黎完成的。所以這首奏鳴曲也被稱為《巴黎奏鳴曲》。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情緒波動起伏比較大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的母親去世了,他經歷著再也沒有媽媽的困惑。這首奏鳴曲也是作于他母親客死巴黎以后,當他母親生命危在旦夕之際,他只為兩件事祈禱,“讓她安樂的死去吧!給我力量和勇氣吧!但愿上帝能聽到我虔誠的祈禱……。”這首奏鳴曲背后的隱痛、謙卑正好反映了莫扎特復雜的心情,也預示了喪母這一意外變故在他心里產生了緊張感。作品里充滿了哀傷、黯黑的悲劇情緒。第一樂章的發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持續出現的低音、尖銳不和諧的二度音程給人一種壓迫感,令人怦然心動,音樂之間充滿了灰暗的張力,這是在莫扎特作品中很少見到的。它表現了莫扎特低沉的、狂熱的思念,壓抑的、悲哀的還有些畏懼的心情。樂曲中的表情幾號有幾次從最強(ff)到最弱(pp)的變化。如此大的力度對比更是在他的大多數作品中很難見到的,如此大的起伏也體現了莫扎特激烈的心理活動。第二樂章雖然也有慰藉的效果,但是接著又向狂暴和焦慮的音型發展,向第一樂章絕望的情緒靠攏,這也表現了莫扎特復雜的心理變化,最后一個急板樂章以一個令人窒息的音效走向開始和收尾,在效果上它幾乎是瘋狂的,散發著無奈和孤清的冷意,陰暗的情緒得到了強化。總之,這首奏鳴曲體現了完全和莫扎特不同的世界,也體現了他命運的多舛。但這只是他作品中極少體現的激烈情緒,在他苦難生活之后,他的大多數音樂還是保持著可掬的笑容和平靜的面容。
了解這些后開始重新體味莫扎特的音樂,在這其中聽到了他那孩子氣時的笑聲、他溫情似水時的笑聲、他心花怒放時的笑聲,還有他那帶有悲壯意味的笑聲。開始有點懂得莫扎特了,但是懂得的不是被譽為“神童”的他,而是一個有著快樂天性卻又命運曲折的他。人們都說偉大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給人以歡樂的感受,還應善于發覺心靈的痛苦。而莫扎特的偉大就在于他音樂歡樂的背后的痛苦,和他面對痛苦后的快樂。
參考文獻
[1]余京.從李贄的“童心”說看莫扎特鋼琴音樂作品的性格特征[J].歌海,2007(3).
[2]徐天維.莫扎特早期鋼琴協奏曲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北方音樂,2018(24).
[3]方冰.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創作特色研究[J].大觀(論壇),2019(2).
[4]呂麗娜.莫扎特鋼琴音樂的悲情特質[J].當代音樂,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