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雨薇
【摘要】《樂記》是我國古代最早涉及音樂的美學論著,作為儒家經典著作,承載了較為完整的儒家思想,共著有23篇。縱觀其音樂內容,既有包括各家思想的言論,又有融合了思想政治等的美學理念。從其音樂思想來看,代表了當時儒家學派及孟子、荀子等的各家美學思想全部涵括在內。
【關鍵詞】音樂思想;《樂記》;《樂本篇》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樂記》,對先秦時期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進行了較好的總結,是劉德及于西漢所創作的,且是一部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音樂理論著作。是西漢成帝時戴圣所輯《禮記》第十九篇的篇名,美學思想非常豐富,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深刻影響著中國古典音樂兩千多年來的發展。《樂記》的內容豐富,涉及了許多音樂思想的重大問題。《樂記》對研究古代音樂思想史提供了不可泯滅的借鑒,尤其《樂記》中的音樂思想,影響更為深遠。“樂”,在《樂記》中的內涵大概有以下三個方面。集聲音、詩歌和舞蹈于一體化的綜合藝術形式;以快樂愉悅之情為行樂時的社會性情感特征;含有“德”的規定性。因《樂記》的本質為音樂論著,所以“樂”比較注重和聲音、詩歌、舞蹈的區別,正如《樂象篇》所指:“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一方面,個別的樂音與其所構成的曲調不同,人的自然聲音和樂音也有著很大的區別。宮、商、角、徵、羽交錯排列即為音,五者單出則為聲,樂器所奏并伴有舞蹈則為樂,因此,“聲”組成“音”,“音”組成“樂”,三者不可混為一談。換言之,知“聲”者并非知“音”者,而知“音”者也并非知“樂”者。但三者之間卻又相互聯系,不可分離,這也體現了儒家音樂中“和”的音樂思想,“樂者,天地之和也”,樂所表現的是田地間萬物的和諧,因其和諧,萬物方能化育生長,在音樂的作用下,“和”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樂記》也對儒家“和”的音樂美學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
一、《樂本篇》的內容及音樂思想
《樂本篇》一開始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旎,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這個地方把音樂的起源看做是人心,外界所聽到的一切聲音都是由人心而產生的。《史記正義》中張守節指出“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惡來觸于心,則應觸而動,故云物使之然也。”皇侃又指出“夫樂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樂,樂聲從心而生;一是樂感人心,心隨樂聲而變也。”這些都說明音樂是源自人心的。“凡音者,生于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準備進行某項實地調查時,首先要確定所考察的音樂事象,要明確自己所調查的內容,最終要得到什么結果。如若此地區音樂有著較為豐富的音樂活動,但調查的目的并非編寫音樂志或是其他著述,就應提前挑選一個或幾個音樂事象為對象去調查,然后有針對性地對此地區的某一音樂事象進行考證。首先明確此次調查解決的實際問題是什么,隨后確定調查研究的范圍是什么,調查時要如何深刻細致,最后確定調查研究所要采用的方法。完成分析現狀、明確目這些工作后再根據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確定所要調查的類型并進行后續的一切準備。“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這句話提及音樂的起源,音樂源自人心,心物感應然產生音樂,音樂的目的是表達感情。每個人的感情各不相同,因此所產生的音樂也就大不相同:“其哀心感者,其聲瞧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憚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儒家是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的結合,感情屬于理性的規范,個人納入了社會的規范之中,以音樂為代表的藝術也被納入了禮的規范。因此,“禮樂”在儒家眼中是音樂真正的本質。儒家正統的 “禮樂”觀點在“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中有所宣傳。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焉。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夭理而窮人欲者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闡明目的和內容是處理好情與理的關系。
二、《樂記》中的儒家的音樂思想
《樂記》為儒家學派中的典型代表,孔子、公孫尼等人為儒家學派中的代表。《樂記》對古代封建社會的音樂美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音樂美學理論專著。它并不是一部關于音樂技巧的理論著作,而是一部強調音樂與政治社會關系的著作。音樂思想影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音樂被按照等級和雅俗來區分,音樂的好壞以及何人用何種音樂。《樂本篇》不僅談到了音樂的起源,也談及了音樂與人的關系等問題。除此之外,還談及了禮樂的關系,二者在精神方面是互補的關系。用音樂教化人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和“禮”相結合。“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禮樂結合乃為有“德”之人,“禮節民心,樂和民性”,為人們的倫理道德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儒家所談“樂者,通倫理者也”,正因如此,先王制禮樂時“非以及口腹耳目之欲也”,是為了教化人們辨別善惡是非,使其走上正途。在兩千多年前的封建階級社會里,儒家的《樂記》音樂思想已屬較為先進的思想,最早提出了音樂與人心的相互關系,為研究音樂美學方面提供了無可厚非的經驗,可稱為是史無前例的。
三、結語
《樂記》不僅是一部關于音樂的著作,更是一部關于道德倫理的著作,不僅系統地論述了很多音樂問題,而且不缺灼見真知,至今保有燦爛的光輝。應對《樂記》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與學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吸收其中合理而科學的思想成分,為音樂學的理論和音樂文化的發展而努力。其中影響尤為深遠的是《樂記》的教化說。《史記·樂書》提到:“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態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漢書·禮樂志》指出:“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客怒哀樂之情。天察其性而不能節也,圣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夭地而制禮樂,所以粗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這些都是音樂教化手段的體現。《毛詩序》將其歸納為“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音樂源于人心,“樂教”的地位在古代音樂美學思想中及其重要。“教”以人為對象,一切以人為本,因此,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是新人出發的,這一點在《樂本篇》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參考文獻
[1]于超.《禮記·樂記》中的樂教思想研究[J].教育學報,2016,12(3):114-119.
[2]樸素晶.先秦思想中《樂記》的不同面向——以諸子的禮樂批判及音樂術語的發展為核心[J].文史哲,2015(6):73-89,165.
[3]薛永武.論《呂氏春秋》與《樂記》音樂美學思想的趨同[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