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戲曲是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鮮花,自原始社會到先秦漢唐,戲曲經過不斷發展在宋金時期形成較為完整的形態,在我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歷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兒童時期對孩子進行地方特色的戲曲教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戲韻貫穿教學,戲曲啟蒙教育,良好的戲曲啟蒙教育不僅能夠鍛煉孩子的語言和表演能力,更可以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潛移默化在孩子成長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戲曲;貫穿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不竭動力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是弘揚本民族藝術,培育本民族精神。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地方戲曲,是受到廣大勞動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地方戲曲中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唱詞唱腔委婉清麗,臺步招式獨具特色,著裝色彩意蘊豐富,臉譜造型構圖獨特,內蘊豐富的文化氣息等,都會讓人們在其中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戲曲教學貫穿于孩子的兒童時期,對于兒童個體的全面發展,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與價值。
帶著濃濃弘揚民族戲曲的情懷,近幾年筆者在探索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戲曲教學的方法(戲曲啟蒙教育)上,作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戲曲啟蒙教育”是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合的戲曲片段,利用戲曲優美的旋律,戲韻始終貫穿于教學,循序漸進地引導兒童對戲曲進行欣賞、模仿、表演的活動過程。兒童天性愛模仿,通過前幾次筆者在溫縣實驗小學京劇臉譜欣賞、京歌學唱活動中可以觀察到孩子們對戲曲欣賞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對地方戲曲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次,我又把黃梅戲作為孩子們學習的主題,對兒童進行“黃梅戲欣賞的教學嘗試”,讓戲曲啟蒙教育,讓戲韻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
黃梅戲源于黃梅采茶調,為安徽的主要地方戲劇種。《打豬草》是安慶黃梅戲的小戲,也是黃梅戲中傳唱度最高的作品。《打豬草》中講的是在農村中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在田間勞動中產生矛盾和誤解,通過對歌解開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大家都已耳熟能詳。
下面就以戲曲活動黃梅調為例,談一下在“戲曲啟蒙教育”的教學中所采用的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及手段。
一、以講故事導入,欣賞戲曲,感悟戲情
在戲曲欣賞中,孩子們想要感知不同地方戲曲的表現風格,主要是通過認識對比戲曲中出現的服飾、傳統樂器及欣賞學習風格明顯的唱段。對孩子來講,建立在理解為基礎上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況且對于認知能力并不完善的孩子來說,戲曲的內容本來就“晦澀難懂”,這也是戲曲教學中最重要的難點問題。為幫助孩子認識理解地方戲曲,筆者采取了很多措施,最行之有效的就是故事理解法。通過以講述并加上肢體動作演繹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幫助孩子了解地方戲曲的劇情發展、人物特點、唱腔風格,以方便孩子更好地去了解、體會和表達表演。如:《對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選自《打豬草》。其唱腔屬于“民間小調”。節奏靈活、曲調明快、流暢,生活氣息濃厚,地方特色鮮明。在欣賞黃梅戲《對花》選段時,我先以生動形象的故事形式把陶金花、金小毛在田野竹林以花對歌的情節講述給孩子們,其中穿插以提問表演的形式輔佐,促使孩子們更順暢的了解劇情內容,體會戲曲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引導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化繁為簡,輕松體驗,學唱戲曲,體悟“戲韻”
《對花》是問答式對歌,其以花為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作品中保留著很多安慶當地的口語和方言。其中較為典型的有“么”代表“什么”,如“么用處”“么桿子么葉”,等都是安慶話種常常出現的,這些詞語具有純正的地方性鄉土氣息,獨具特色的同時也讓學唱黃梅調更加不易,可為了提高孩子們學唱的積極性,降低學唱的難度,感受黃梅調旋律的表達的韻味,筆者決定引導孩子們用哼唱的方式來學習黃梅調。在結尾處要求孩子們唱出“得兒喂呀、得兒喂呀、得兒喂呀喂上喂”等襯詞,讓孩子們體悟戲劇的“戲韻”,以保留作品的地方特色,給表演創造更多的空間。
三、分角色表演,體驗并展示“戲才”
興趣源于積極期望、源于自我成功感。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及時的表揚與鼓勵,使孩子體驗到學唱戲詞和表演動作成功的快樂,產生對黃梅戲的興趣。在戲曲學習過程中,筆者使用角色游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在掌握黃梅調的基礎上邊欣賞邊模仿,使用一些小道具如小手絹等,讓孩子按照戲曲中生、旦兩種角色參與“對花”的表演。在游戲中扮演角色,在扮演中展示“戲才”的樂趣。
四、即興創編,喚醒“戲趣”
即興編創歌詞對兒童學習來說是個教學難點,也是學習的高潮熱點,以古詩替代戲詞進行即興編創,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及應變反應能力。將部分不合適兒童學習的唱詞改為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唱詞,更方便兒童理解、學習和表演。《對花》戲曲比較工整、節奏唱腔也相對平直,比較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但要用安慶地方方言來演唱《對花》選段,對孩子來說是有較大難度的。在孩子已經初步掌握黃梅調旋律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經典誦讀活動,用孩子熟悉的古詩詞來替換戲詞進行表演。經過前面的引導,孩子們已經對黃梅戲逐漸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筆者分為三個步驟引導孩子進行填詞創編活動。表演示范。活動中,我和徐老師一起把改編過的《黃梅調——春曉》深情并茂地為孩子們做了現場示范表演。在欣賞教師表演的過程中,引導兒童思考:老師表演的黃梅調和電視里看見的《對花》有什么不同?視聽結合、分析比較,直觀有序,孩子們馬上就明白了此環節的創編要求;圖譜教學。改編后的黃梅調,戲詞雖然是兒童熟悉的《春曉》,但要把《春曉》嵌套進黃梅調的旋律中并采用對答的形式演唱出來,對低年齡的孩子來說并非易事。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張歌詞圖譜,利用色彩、形狀不同的強烈差異性,使孩子們按照圖譜學會演唱,如何對唱、何時合唱、怎么唱襯詞等,圖譜中標的清清楚楚,合理地使用圖譜,能巧妙的化解演唱過程中的重難點,在戲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變調變速。小學低年級學生聲帶發育未成熟,他們的身體條件并不能達到戲曲教學的要求。鑒于孩子的發育特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降調減速的辦法,將音高適當降低,把原來的戲曲速度放慢,避免兒童的聲帶受到損傷,方便孩子學唱。
總之,在小學低年齡階段開展地方戲曲教學,不僅能使兒童了解地方戲曲的相關知識特點,激發民族自豪感,還能有效地促進音樂相關審美能力的提高,感受了戲劇獨特的韻味,提高了孩子對戲曲藝術的感受力和表現力,體驗到了成功快樂與自信,戲曲教學正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下一代的人生觀、社會觀與價值觀。就讓戲曲之花在孩子心中盛開綻放吧。
作者簡介:張趁新(1969—),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本科,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教研室小學音樂教研員,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