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3月20日,漢水流域(襄陽)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商討會在湖北文理學院順利召開,本次商討會旨在加強湖北文理學院與襄陽市各文化機構的聯系與學術交流,推動漢水流域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文章圍繞商討會議的主要議題與分議題,對參會學者的主要觀點進行梳理與分述。
【關鍵詞】漢水流域(襄陽)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商討會;漢水音樂文化;會議綜述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3月20日,漢水流域(襄陽)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商討會在湖北文理學院隆重召開,會議由湖北文理學院主辦,音樂與舞蹈學院和襄陽市群眾藝術館承辦,此次會議邀請到襄陽市文化系統的相關領導、部分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從事傳統音樂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等。會議為期一天,商討會以襄陽地區非遺項目的傳承與推介為主要議題,對非遺項目的評審機制、發展狀況、高校傳承、區域傳播、二度創作等相關分議題做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下面將會議的議程、議題及與會代表討論情況作逐一分述。
一、開幕式與主題演講
會議由音樂與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姜俊毅主持,常開起院長致歡迎詞,常院長首先對各位與會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并闡述了漢水音樂文化資源的重要戰略地位,他強調: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漢水流域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成為我輩不可懈怠的責任。隨后,襄陽市藝術研究所所長任曉云發言,她以湖北越調為例,認為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必須遵循以下四點:一是尊重傳統,保持其原始性、真實性與可靠性;二是在充分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之上再做創新;三是發揮合力精神,文化的傳承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四是借助現代媒體資源傳播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襄陽的音樂文化,發出襄陽的聲音。
二、“非遺”項目的發展狀況
在非遺項目的發展狀況這一論域中,國家一級編劇董志平回顧了湖北越調挖掘與傳承的三個階段,談到湖北越調在消亡了近80年后的今天,能夠取得如此成績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包括方針政策、資源調配、經費調撥、活動組織等;二是有一批高質量的人才隊伍,為湖北越調的傳承接力奮斗;三是每一位參與者的成果共享精神使有關資料形成相對完整的整體,為活體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面對現今的發展態勢,董志平提出:活體傳承階段才開始,根據經驗這項工作要想穩步發展,首先是培養具有標桿意義的演員隊伍;其次是建立完整的伴奏樂隊;最后整合全市之力培養一批高質量的編劇、作曲、導演,舞美等,為劇團的劇目生產提供基礎條件與保障。
民間音樂研究專家楊順適梳理與總結了漢水流域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談到非遺項目的發展現狀時表示,許多老藝人、傳承人年歲已高,搶救工作迫在眉睫。隨著時代的發展,藝人們的演奏藝術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傳承與保護漢水流域音樂文化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南漳縣文化館副館長董志強以非遺項目嗚音喇叭為切入點,指出:一則傳統文化自身具有時代性特征,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慢慢消亡;二則面對現代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的發展市場遭到更加嚴重的萎縮,因此我們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三、“非遺”項目的區域傳播
在非遺項目的區域傳播這一論域中,十堰市文聯副調研員張道遠以國家級非遺項目沮水巫音和黑暗傳為例,對非遺項目的區域傳播態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沮水巫音雖名聲在外,但只局限于本地或周邊傳播,文學類長篇史詩黑暗傳除了用于婚喪嫁娶和供興趣愛好者們收藏以外,外界對它缺少關注與研究,廣大人民群眾在民族文化中得到的滋養遠遠不夠。因此,需要我們研究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能夠產生巨大的沖擊波,影響更多的地方,為旅游事業和相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襄河道墜子的第三代傳承人郝桂平以身示范襄河道墜子與河南墜子在唱腔上的區別,展現出河南墜子傳入鄂西北襄河流域以后,其音樂形態上發生的明顯變化,既保留了河南墜子的基本音樂特征,同時又在唱腔、念白、表演等方面創新出具有襄河道的藝術特色。
四、“非遺”項目的高校傳承
在非遺項目的高校傳承這一論域中,襄陽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非遺保護中心主任任偉發言,首先對我院搭建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學術交流平臺表示感謝,肯定了湖北文理學院在弘揚、傳承、創新襄陽市傳統音樂文化中做出的貢獻,提出將高校的理論研究與地方基層的文化資源相互結合的構想,雙方開展深度合作,探索出一條傳承與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新道路。
襄陽市非遺保護中心和瓊指出: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以文教化”,文化與教育不可分割,在文化的傳承上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她提出將非遺文化與校園文化結合的新思路,將非遺項目引入校本課堂,讓更多的學生去了解、去學習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提出在傳承方式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嘗試一些拓展性或嫁接式的推廣,便于群眾的理解和接受,贏得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
國家級非遺項目老河口絲弦傳承人余家冰,以傳承人的視角闡述其觀點。她認為,作為一名傳承人,傳與承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歷史使命,面對古老的傳統文化必須要有敬畏心,要熱愛,更要有文化自信。搞學術研究必須腳踏實地,不可急功近利,需要時間的積累,不斷地學習。
五、“非遺”項目的評審機制研究
在非遺項目的評審機制這一論域中,谷城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春閣回顧了湖北越調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歷程,對每一位參與申報工作的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對他們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談到湖北越調的申報經驗,她指出:扎實做好前期資料的收集整理,找準項目切入點,突出項目特點特色,精心打造申報文本,每一個環節的工作對項目的申報成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保康縣文化館主任羅瓊,通過梳理近年來保康縣對非遺項目的申報、保護、傳承、推廣等方面的工作,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積極響應“重保護,輕申報”的觀點。特別是對于沒有被列入非遺的一些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要充分肯定其藝術價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與整理,給予高度的關注與保護。
六、“非遺”項目的二度創作
在非遺項目的二度創作這一論域中,宜城縣非遺中心主任彭先一以襄陽花鼓戲為切入點,對花鼓戲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注重培養受眾群體,構建穩定的接收源,只有群眾的熱愛,才能使花鼓戲藝術得到可持續發展;二是把握好創新性傳承的尺度,在非遺項目的二度創作上既要尊重傳統,符合老觀眾的審美需求,也要不斷創新,迎合當下年輕人的藝術追求。
老河口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蔡天翼回顧了近年來老河口市在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她認為,傳統音樂的二度創作必須謹慎,要充分利用民間音樂元素,在保存其藝術特色的基礎之上再創新。同時,在作品的創作上既要符合時代特征,又要通俗易懂,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等現代多媒體為傳播媒介,力爭打造傳統音樂文化品牌,實現信息資源的最大化共享,促進非遺項目的常態傳承。
七、結語
漢水流域(襄陽)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商討會為參會的專家、學者們搭建了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平臺,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術研究與工作心得、探討漢水流域音樂文化發展的契機,加強了湖北文理學院與襄陽市各文化機構的交流與聯系。本次會議對引領更多相關專業的青年學者們走上保護與傳承之路,促進漢水流域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意義深遠。
作者簡介:劉文靜(1992—),女,助教,碩士,湖北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