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層次感”一詞來源于雕塑專業浮雕技法中,圖案浮雕技術,不僅要求有立體感,還要表現出圖案的主次、遠近、大小、前后等透視關系。在雕刻過程中,要符合視覺的合理性及浮雕的層次感。“層次感的詞義后來擴展到音樂領域中,由視覺延伸至聽覺。本文通過對層次感的闡述,讓大家對肖邦音樂中的層次感的概念及營造具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以及在以后的作品中如何去把握層次感的變化。
弗里德雷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是19世紀中葉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譽為“鋼琴詩人”。自19歲正式走上鋼琴家與作曲家的道路后,他便一直集中于鋼琴領域的創作,并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他拓展了鋼琴音樂在和聲、織體、節奏、調式、音響、思想內涵及氣質等方面的表現力。同時,其音樂作品中復雜、深刻的創作思維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多層次的音樂線條中。音樂層次問題作為鋼琴演奏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極大地影響著演奏質量。這些曲目選取肖邦的一部分經典代表作,他的鋼琴音樂豐富多彩,詩情畫意,變幻無窮,構成了他音樂作品“層次感”的特點
【關鍵詞】肖邦;層次感;作品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調性色彩
調性的“色彩”是主觀的,是通過人的聽覺感官把信息傳至大腦,經過大腦的分析而產生的一種感受。調性的轉化能夠帶來不同音樂風格的明暗色彩變化,從而使音樂更富有表現力。以肖邦《降b小調夜曲》Op.9no.1為例,這首作品中的調性色彩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有時明亮,有時黯淡;有時開朗,有時憂郁。肖邦常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對調性進行安排,如利用遠近關系轉調使音樂調性色彩對比更加鮮明,從而營造出忽明忽暗的效果,使樂曲聽起來更富有層次感。
呈示部(A):第一樂段運用平行大小調轉調手法,音樂主題從降b小調短暫地轉入降D大調;第二樂段運用近關系轉調手法,音樂主題從降b小調短暫地經過降E大調和F大調轉回降b小調。展開部(B):展開部主要的調性為降D大調,音樂風格溫暖、明朗。作者使用遠關系轉調的手法,由降D 大調經過D大調再回到降D大調,使得調性色彩對比更加鮮明。
再現部(A1):同呈示部第二樂段的調性發展趨勢相同,尾聲落在降B大調主和弦,并以降B大調結束。
雖然這首夜曲整體的調性為降b小調,但肖邦運用了平行大小調、同主音大小調及遠關系轉調手法,進行了多次轉調,通過調性色彩明暗對比,把音樂的層次感表現得更豐富。
在傳統樂曲的和聲框架中,主要以主—下屬—屬—主這種完全進行的方式來推動音樂的發展。而在肖邦的音樂創作中,和聲進行不像傳統和聲那樣簡練規整,他在遵循古典和聲規則以及傳統大小調功能體系的前提下,創新發展了色彩和聲,使得其音樂風格別具一格。
短暫且較為頻繁的同主音大小調交替、和聲小調與旋律小調交替,也使音樂時刻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正是這些新奇的和聲效果,使得肖邦的鋼琴作品勾勒出和聲色彩的層次感。
二、和聲色彩
自浪漫主義時期以來,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突破傳統的和聲規則來發掘色彩性和聲的豐富表現力。肖邦在古典和聲規則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豐富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和聲語匯,創造性地發展了色彩性和聲,讓更新穎的和聲語匯表現音樂的層次感。他常使用“那不勒斯和弦”(又稱拿波里六和弦)、線性和聲來擴展和聲的表現力,使和聲明暗對比更加更鮮明,使樂曲層次感得到增強。
(一)“那不勒斯”和弦的運用
在呈示部中屬到主的和聲進行通常起到功能性的作用,運用那不勒斯和弦能在樂曲的和聲進行中起到色彩性對比的作用,因為它是一個與大環境“唱反調”的和弦,起著“相反的色彩表現作用”,能給黯淡的小調環境中帶來大三和弦的明亮色彩。以肖邦的《c小調夜曲》為例,雖然整體上的感情基調是陰暗沉重、莊嚴肅穆的,但隨著那不勒斯和弦的進入(9-10小節),和聲進行即V--V2/bII—bII6—VI6,延遲了c小調主和弦的出現,形成了阻礙終止。這樣的和聲進行相對來說淡化了小調相對不穩定的性質,使原來小調中的悲傷、黯淡的色彩被適當地中和,音樂暫時變得明朗起來,通過和聲色彩的明暗對比,從而提升樂曲的層次感。
(二)線性和聲
以《升c小調練習曲》Op.10 no.4為例,在這個旋律片段中,肖邦運用了線性和聲的創作手法。在和聲進行中,有一個聲部保持原位,內聲部呈半音線性進行,構成了若干個經過性和弦,這種經過性和弦很多是不協和的,在這種協和與不協和的和聲進行中產生了瞬間的和聲音響效果,造成協和與不協和的和聲色彩反差,使和聲進行聽起來更具層次感。
三、聲部織體
音樂作品中各聲部表現形態的總和稱為織體,根據聲部之間的組合關系可分為兩類:主調織體和復調織體。而肖邦作品中的聲部織體形態整體上屬于主調音樂的范疇。鋼琴家斯門江卡在《如何演奏肖邦》一書中指出:“肖邦的主調音樂不反對演奏者以線條式的眼光讀譜,譜中蘊含獨特的多聲部,具有旋律性的低音聲部線條和內聲部非常有趣的和聲細節。強調和闡釋出這一織體的多個層次,可以大大豐富聲音的總體形象?!鼻疤K聯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茲曾說過:“必須要時常注意很容易出現錯誤,如果手指下鍵的力度在旋律聲部和伴奏聲部之間相似,第一個層和第個二層之間或各個聲部層次之間‘大氣層太貼近,聽這樣的演奏就像看一幅層次不明模糊的圖畫一樣不好受。這時就需要把旋律和伴奏間的層次間距擴大?!?/p>
肖邦鋼琴作品中的層次感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多聲部織體中。本節將主調織體和復調織體的研究來分析肖邦作品中的聲部層次。
(一)主調音樂織體
又稱和聲型織體,表現在主要的旋律聲部與若干陪襯聲部相互組合。如“離別”練習曲,采用了主調聲部織體寫法,此織體是由旋律聲部與伴奏聲部構成,而伴奏聲部又分為上層和聲與低音兩個部分。以《E大調練習曲》Op.10 no.3為例,織體中各聲部層次進行功能分工,形成了旋律、和聲與低音四種層次線條,這種織體具有多層性的特點,繼而體現出聲部的層次感。
(二)復調型織體
肖邦的鋼琴作品屬于主調音樂范疇,但不難發現,復調音樂思維同樣高頻率地出現在其作品中,它們具有一定的規模,或者獨立存在于音樂中。這種復調織體借鑒模仿、聲部對比等復調技法進行創作,雖然作品中含有復調性元素,但并非巴赫的嚴格對位法。以《f小調敘事曲》Op.52為例,左手的低聲部對位右手的高聲部,并且錯開了半個小節進行緊密跟隨結合,構成了復調模仿,使樂思接連不斷,推動了主題的發展。這種復調技法是他后期創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常用在樂曲的重要發展階段之中。雖然音樂的主題都作為被強調的對象,但每個聲部都沒有孰高孰低的地位,彼此之間仍存在著相互獨立又相互依附的關系,凸顯旋律的單層走向和做到聲部層次間的協調,更能表現出聲部間的層次感。
四、結語
深入探究和挖掘肖邦音樂中的層次感,注重對肖邦作品復雜聲部現象的分析及表達,有利于使演奏“畫面”更具立體感,豐富演奏的音響效果,對于正確闡釋肖邦作品的創作思維和意圖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對作品整體有良好的分析能力,敏感的聽覺能力,以及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 ,具備了這些良好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分析作品。
肖邦鋼琴音樂作品的層次感 ,既體現在豐富多彩的調性與和聲的變化上,還體現在精致的聲部織體設計中。這就要求我們對樂曲做一個“立體”的層次分析,由淺入深,探索構建作品豐富的層次。鋼琴家演奏的高質量的樂曲,真正表現出了樂曲聲部主次協調、結構層次分明、力度的戲劇性對比、旋律起伏有序等幾點。這樣豐富的音樂更能打動人心 ,更能詮釋作曲家肖邦的創作思想和意圖,無論從哪個維度聽,都是非常精致的。這也正是對樂曲層次感分析得淋漓盡致的體現。
作者簡介:劉迪(1996—),男,漢族,河南周口人,學生,碩士,河南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