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坡芽歌書是流傳于云南省富寧縣的壯族民歌集,以壯族古老的圖畫文字記錄在土布上,記錄了一對青年男女從相識、相慕、相戀到情定終身的情感歷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用圖畫文字記錄民歌的文獻。坡芽歌書合唱團是由坡芽人組成的以演唱坡芽歌書為主的合唱團,2015年榮獲CCTV合唱先鋒年度總冠軍,2016年獲俄羅斯索契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冠軍組無伴奏民謠組別金獎。本文是筆者親眼目睹坡芽歌書合唱團的風采后,結合自己在研究傳統民歌過程中的感悟有感而發。
【關鍵詞】坡芽歌書;合唱;民歌
【中圖分類號】J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我沒想過土布上的81種符號隱藏著愛情的“密碼”,也沒想過在西南邊陲的富寧縣隱藏著如此動人的天籟之音,直到2018年4月26日晚,來自云南省富寧縣壯族地區的坡芽歌書合唱團受邀到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音樂廳演出,音樂會如約而至——兩位壯族大媽舉著一塊寫滿符號的土布,用方言唱著坡芽民歌緩緩走到舞臺中央,這一切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沒有華麗的開場白,沒有嚴肅的屏息以待,簡單而直接的開場方式把觀眾帶入到西南邊陲那無拘無束的田野上。
一、解密坡芽歌書
音樂會上半場的主題是“坡芽情歌”。一陣號角聲后,背后傳來由遠及近的雄壯歌聲。富寧縣的壯族男子們一邊打鼓一邊唱歌從后方穿越觀眾席走上舞臺,其他合唱團成員也隨著歌唱緩步踏上合唱臺,他們天籟般的歌聲也由弱到強慢慢聚集到舞臺上。這是他們演唱的第一首曲目《趕瓏瑞》。“趕瓏瑞”是壯族最隆重的民間節日,也是很多青年男女與心上人邂逅的日子,坡芽歌書記錄的“愛情密碼”開始解密。《命好才相會》抒情的旋律與《趕瓏瑞》強烈的節奏感形成了對比。《哪里鷓鴣叫》是男聲和女聲的二重唱,一唱一和,此起彼伏。《妹要嫁何方》采用了邊唱邊演的方式,手執農具作為打擊樂器,配合動作和手勢,展現出內容的情節。這首坡芽情歌以“水母雞”游戲預測自己未來的伴侶在何方,反映了當地人的樸素樂觀的精神生活,成功地把音樂與文化結合起來。《火燒芭蕉》的男聲和女聲輪流與鼓聲作為低音層,旋律層的男女聲交替,仿佛一對心心相印、情比金堅的情侶,就像不懼火燒的芭蕉樹一樣堅毅。《只愛你一個》是主要由男聲演繹的愛的宣言,獨唱與低音和聲層形成了豐富的層次,女聲后來的加入增添了一層柔性美,為愛的宣言蒙上了浪漫的頭紗。《小妹猜猜看》將壯族特有的竹竿舞與合唱結合是音樂會的一大亮點,竹竿在地板上敲擊出強烈律動感,歌聲的旋律來源于日常說話的調調,帶著田野氣息的吆喝聲,坡芽文化隨著歌聲娓娓道來。《妹來把家當》富有中國味道的和聲。《跟孃討晌午》和《難得醉一回》描寫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情景,包括小孩子鬧洞房和喜宴上喝酒劃拳的熱鬧場面,展現了坡芽的婚慶文化,坡芽歌書的愛情密碼終于被一對有情人解開了。
上半場的坡芽情歌選自土布上記錄的部分歌曲,由作曲家劉曉耕進行再創作和改編為合唱作品,把簡單樸素的民歌變成形式豐富的合唱作品,作品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坡芽方言,有的還使用了傳統農具作為新穎的打擊樂音色。合唱隊員們以獨唱、對唱和齊唱的形式以及各種各樣的打擊樂音色構造出不同聲音層次的過渡,如有男女聲交替的旋律層、樂器與人聲結合的和聲層,也有從純男生到混聲的層次過渡。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于2012年的坡芽歌書合唱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在加入合唱團以前從沒接受任何專業的音樂教育。他們能以如此豐富的形式演繹自己的民歌并且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級的舞臺,令人為之動容。由坡芽人組成的坡芽合唱團演繹的坡芽歌書能獲得學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同并且成功地全國巡演,儼然是舞臺上的一股清流。
二、從“坡芽情歌”到“天籟歌書”
音樂會下半場的主題是“天籟歌書”。下半場的大部分作品選自云南省不同的少數民族,由藝術總監曉耕老師改編為合唱作品,也有曉耕老師自己的作品以及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與上半場不同的是,演唱的語言使用普通話,帶有鋼琴伴奏,展現出合唱團對不同風格作品的駕馭能力。《月亮今晚要出嫁》選用了布朗族的民歌素材,男聲和女聲形成了一高一低的伴奏低音,歌曲的速度布局為前緩后急,鋼琴以民歌素材的音調進行速度的過渡。《月夜》是藏族民歌,純男聲合唱,最扣人心弦的是富有張力的力度變化。《回家》是曉耕老師1997年為香港回歸而創作的作品,樂曲分為AB兩段,前緩后急,采用了邊說邊唱邊吆喝的多種形式和模仿復調的手法,用木棍敲擊著固定節奏型,表達了對香港回歸的熱切心情。最后加演了學生們熟悉的《彎彎的月亮》,熟悉的曲目讓坡芽合唱團的天籟之音飄進每一位觀眾的耳朵。坡芽合唱團的聲音表現力豐富,除了能演繹好他們自己的坡芽民歌之外,還能以較好的音色和良好的節奏感駕馭其他不同風格的作品。從他們的歌聲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合唱的熱愛以及他們為這份熱愛所付出的汗水。對于一個來自西南邊陲的非專業合唱團來說,他們的表現可圈可點。
三、感悟坡芽歌書
從土布符號到天籟之音,從傳統民歌到現代編創,從邊陲縣城到全國巡演,中國富寧芽坡歌書合唱團走出的是一條對傳統民歌傳承與創新有啟發性的道路。
富寧縣的芽坡歌書是在2006年全縣文化資源全面普查中被發現的,讓人既感到驚奇又有緊迫感。在當今年代尚且有散落在邊緣地帶的碎片化的傳統民歌,過去是否還有來不及整理和就已經失傳的民歌不得而知。傳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依然處于弱勢,但是坡芽合唱團以這樣一種不平常的歌唱方式使古老的坡芽民歌得到升華,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精品。民歌歷來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民歌能使我們的文化得以延續,以廣闊的胸懷聆聽不同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民族音樂才能豐富多樣,文化才能變得絢麗多彩。像坡芽歌書這樣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民歌還有很多,如何賦予其文化的神韻和符合社會潮流的形式是我們在傳承民歌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坡芽合唱團正是一個例子。
音樂會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結束,土布上的愛情密碼被一代代的年輕人接力解讀,記錄著坡芽歌書的那塊土布成為了壯族文化的一個符號,坡芽合唱團也成為了他們傳統音樂傳承的典范,帶給我們深深的回味和思考……
參考文獻
[1]葉高峰.古老愛情的密碼? 坡芽情歌合唱音樂會側記[J].音樂愛好者,2018(4):28-30.
[2]趙婉婷.濃妝艷抹總相宜——記“坡芽歌書:一種用符號文字表述情愛的聲音”音樂會[J].音樂時空,2015(1):26-27.
[3]龍符,劉冰山.富寧壯族音樂活化石——坡芽歌書[J].民族音樂,2014(5):37-38.
作者簡介:陳卓安(1992—),男,漢族,廣東省江門市,本科,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