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姍姍
【摘要】在落實素質教育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以音樂、美術和體育為代表的各類學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這些學科的教育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老師開始將創造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融入主體教學環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并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以此體現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保障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本文以我國音樂教育為切入點,深入分析視唱練耳教學的具體演進過程,以期為提升我國音樂教學水平和質量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視唱練耳;教學法;教學演進
【中圖分類號】G61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作為音樂教學之中的基礎教學環節,視唱練耳教學尤為關鍵,這一教學環節對學生個人的感悟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站在微觀的角度對視唱練耳進行分析,那么這一教學環節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視唱練耳歷史非常深遠,最早誕生于歐洲,學術界和理論界在對視唱練耳進行分析和研究的過程之中還沒有提出明確的定義,但是不同國家所涉及的視唱練耳教學內容非常相似,具體包括歌唱練習、讀譜練習和發聲練習。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加快,視唱練耳教學增加了許多樂理基礎知識,在設計視唱練耳訓練教材的過程之中,不同國家結合各自的文化發展要求,積極地將基礎音樂技能的傳授與不同音樂能力、理論的學習融入主體教學環節,積極建立完善的視唱練耳教育機制,構建一個系統的學科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作用和價值。
一、教學法的歷史演進
(一)初步形成
早在十一世紀,法國音樂理論家就已經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進行了不斷的創新,該階段所設計的音樂理論與目前的視唱練耳教學非常相似,因此,學術界將這一階段視為市場練耳的發展雛形。許多音樂家結合個人以后的社會生活實際,創作出優美動人的旋律,其中不同音調的運用最為關鍵,這些為視唱練耳教學的進一步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該階段中所涉及的音樂教學法非常豐富和多元,視唱練耳也在這一階段實現了與音樂教學法的緊密聯系。
(二)有影響的教學法
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與音樂教學相關的各類方法才受到了許多學術界的重視和實踐,其中,音樂理論對音樂教育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音樂的內容及形式所呈現出來的國際性價值越來越高。第一點是體態律動。體態律動所涉及的教學理論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題,積極構建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作為一種較為著名且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體態律動十分注重節奏和旋律的把控,采取即興說唱的形式積極落實音樂教學實踐工作。學術界十分關注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將先感知后分析和再創造相聯系,真正實現音樂教育的理性過渡,將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更好地體現視唱練耳教育的獨特性和有效性。
二、視唱練耳教學的發展
(一)教學觀念
宗教音樂與視唱練耳存在一定的聯系,在11世紀,前者實現了快速發展,該階段的音樂主要以教育教學實踐工作為基礎,不斷地為教會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大部分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創作內涵與與該階段的宗教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隨著內容的不斷豐富,視唱練耳教學不再以簡單的宗教信仰為主體,而是服務于社會大眾。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的今天,音樂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中整體音樂觀念備受關注,實際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教學理念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法國音樂學家所建立起來的固定唱法嚴重限制,而視唱練耳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太適宜于人類的演唱。針對這一現實條件,許多音樂學校開始將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了解音樂演唱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積極地抓住視唱練耳教學的核心要求,通過采取創造性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不斷地革新現有的音樂領域,盡量避免各類觀念上的負面影響,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以多樣化教育為主體,真正的實現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的有效過渡和滲透,將綜合教育模式和縱向教育模式作為最終的教育目標,不斷提高音樂人才的綜合素養。
(二)教學方法
從上文的相關分析不難發現,視唱練耳教學對促進人的文明進程有著關鍵的作用和價值,在落實這一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老師必須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不同教學方法所產生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所區別。在中世紀,許多的著名音樂家結合唱詩班的教育教學條件,不斷地將日常訓練和針對性的訓練相結合,通過手勢落實感性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之中對音樂學習中的曲調和音節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其中,手勢教學能夠在第一時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主動感知的機會,彌補傳統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在音樂節奏分析過程之中,手勢教學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和價值,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為后期的視唱練耳教學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依據和基礎。在體態律動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學術界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研究相聯系,明確這兩大教學環節對身體動作反應的作用及影響,讓學生通過身體的律動更好地體驗不同的音樂節奏感。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形式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保障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音樂感知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更好地實現不同環節之間的相互協作和重要反應。其中,音樂學習主要以節奏上的學習為主,身體肌肉的反應運動與音樂節奏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聯系,要想加深個人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必須注重個人身體上的反應。
在構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學術界提出了以集體歌唱為主體形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十分注重對不同音階的合理運用,以本民族的民歌和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為基礎,通過不斷演練和歌唱更好地形成一種與眾不同的音樂練習形式。學者也開始積極利用手勢教學進行有效的輔助,保障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之中對音樂文化有一個全面且直觀的認知。音樂理論不僅僅以專業名詞的分析為主題,還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不斷訓練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實現個人音樂素養的穩定提升。
(三)我國視唱練耳教學的概況及展望
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不難發現,我國在促進視唱練耳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其中,民族性非常顯著。首調唱名在教學實踐中有著重要的呈現,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國圍繞不同時代背景之下視唱練耳教學使用的具體教學器材,主動將教學觀念和教育模式的革新相聯系,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更好地體現教育教學的國際化發展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有所區別,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只關注簡單音樂作品的片段式分析,并將此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應用,嚴重影響了視唱練耳教學作用的有效發揮。對此,為了突破這一不足,我國音樂老師開始積極地將音樂技能訓練與實踐教學相聯系,保證學生能夠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掌握音樂技能知識,更好地實現個人音樂素養的穩定提升。
三、結語
視唱練耳教學涉及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屬于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教學體系,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老師必須綜合考慮個人影響要素,明確視唱練耳教學在各個教學階段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更好地體現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唐俊巖.簡述視唱練耳教學的演進[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4):66-68.
[2]閆震,牟雪蓮.以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觀為指導,促進我國視唱練耳教學的發展[J].中國音樂,2011(4):163-165.
[3]劉斌.法國視唱練耳教學體系在上海國立音專的發展(1937-1949)[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2):61-65.
[4]白云.視唱練耳教學在中國的引入及其早期發展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