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健周 何麗旋 何巧宜
(1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2 佛山市順德區陳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佛山 528200)
膝痛癥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類疾病,患者伴有膝關節疼痛、膝關節功能減退,影響患者的下肢功能,進而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關于膝痛癥的治療,西醫上主要采用指導運動方式、強化飲食指導、針對性用藥指導等方式進行干預治療,但總體療效不理想。中醫對于膝痛癥相關疾病的治療有多年的歷史和經驗,總結了一套完善的治療理念和體系,而針灸作為中醫療法中應用廣泛的治療方式,在膝痛癥治療中更是起到了較好的治療優勢[1-2]。為進一步探究中醫針灸治療膝痛癥的臨床療效,現選取58例膝痛癥患者為主要對象,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是58例膝痛癥患者,均從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抽取。用數字隨機表法分組,每組29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37~74歲,平均(52.16±2.33)歲;病程為2個月~7年,平均(3.68±1.31)年。對照組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36~72歲,平均(52.02±2.14)歲;病程為3個月~7年,平均(3.58±1.27)年。兩組膝痛癥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活動方式,叮囑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鈣、高磷的食物;口服洛索洛芬鈉片(60 mg)(第一三共制藥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769),每日3次,每次60 mg,布洛芬(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62),每日3次,每次0.2 g,口服骨刺平片(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3026),每日3次,每次3 g,以7 d為1個療程,共用藥2個療程。
在對癥治療基礎上,觀察組增加中醫針灸,穴位選擇膝眼、陽陵泉、鶴頂、足三里、陰陵泉,因風寒所致,加陰市、梁丘、膝陽關;因肝腎不足所致,加三陰交、懸鐘、太溪;因痰瘀交阻所致,加豐隆、血海。刺入穴位,得氣后留針25~30 min,每日針灸1次,以7 d為1個療程,共針灸2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療效判定標準[3]: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疼痛癥狀消失,不影響日常生活,為顯效;治療后膝關節疼痛感癥狀有所改善,膝關節功能逐漸康復,對正常生活影響較小,為有效;治療后疼痛癥狀未改善,患者缺乏自理能力,為無效。計算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用以評估治療有效性。評價標準:①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量表中共包括8項問題,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4]。②于患者治療前、治療后,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分值為0~10分,得分越低,說明疼痛程度越輕[5]。
1.4 統計學處理:分析處理數據運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數指標表示為例數/百分率,檢驗方法為卡方;計量指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檢驗方法為t。若統計值P<0.05,則說明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n(%)]
2.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Lysholm評分明顯大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大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s,分)

表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n=29) 48.46±5.17 85.41±4.63 28.671 0.000對照組(n=29) 48.45±5.12 74.33±4.78 19.897 0.000 t 0.007 8.966 - -P 0.994 0.000 - -
2.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明顯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s,分)

表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n=29) 6.23±1.17 3.26±0.63 12.036 0.000對照組(n=29) 6.24±1.12 4.33±0.78 7.536 0.000 t 0.033 5.746 - -P 0.974 0.000 - -
膝痛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伴有膝關節疼痛,行走時疼痛尤為劇烈,這不僅影響了患者的下肢功能,同時也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質量造成了不良影響,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和家庭的經濟負擔。關于膝痛癥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通過服用藥物、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方式進行對癥治療,雖然常規對癥治療能夠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總體治療優勢不突出,患者治療后病情反復,膝關節功能改善不佳,且仍伴有疼痛感。近年來,中醫學在膝痛癥的臨床治療上應用愈發廣泛,針灸作為中醫治療中的常用方法,在膝痛癥治療上有獨到的優勢和治療價值。本研究旨在研究中醫針灸治療膝痛癥的臨床療效,研究過程中與常規對癥治療相比,經研究發現針灸的治療優勢更為突出,體現在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后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膝關節疼痛程度改善顯著,充分體現中醫針灸的治療優勢。分析原因:中醫上將膝痛癥歸為“痹癥”范疇,關于痹癥的治療,針灸有多年的應用歷史,通過針灸穴位,可起到活血通絡、除濕消腫的治療效果,改善膝關節的血液循環,減少膝關節滑膜充血和水腫的程度,從而減小滑膜厚度,更有利于關節腔積液的吸收,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6]。并且,在選穴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因辨證增加針灸穴位,體現了中醫治療的辨證施治原則。
綜上,在膝痛癥的臨床治療上,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可獲得理想效果,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膝關節功能,具備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