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王佩娟彭梅芬袁魯寧
整理:彭梅芬張潤峰
時間:2018年6月7日
[口述前記]倪炳生,1949年3月18日出生,江蘇啟東人。1984年6月任上海市長寧區人防辦黨委副書記,1987年開始主持黨委工作。1994年3月任長寧區虹橋街道黨工委書記。1998年2月任長寧區華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2009年12月至今,任“凝聚力工程”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其間,直接參與和見證了“凝聚力工程”不斷變革、探索和發展的歷程。
1994年3月,我被調到虹橋街道任黨工委書記,那時正好是“凝聚力工程”的初始階段。當年4月17日, 《解放日報》以整版篇幅發表華陽路街道開展“凝聚力工程”建設的做法及評論員文章之后,全區上下紛紛響應區委的號召認真學習。虹橋街道黨工委及時響應區委號召,并聯系實際,提出在居委會層面培育“凝聚力工程”,建設先進典型的思路。街道精心選擇了“虹儲居委會”,從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文明素質入手,把虹儲創建成長寧區第一批上海市文明小區,并在1997年下半年組織人員編寫了“虹儲支部”工作法,此舉得到區委組織部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區干部大會上推廣了“虹儲做法”。1998年,我調到華陽路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1994年“凝聚力工程”初始在虹橋任書記4年,到1998年在華陽任書記至2009年退休11年,再到2009年12月“凝聚力工程”學會成立,被聘為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至今10年,總共25年的光景,可以說,我直接參與和見證了“凝聚力工程”25年來不斷變革、探索、發展的歷程,與“凝聚力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區屬暖心惠民到區域知企興企:
“凝聚力工程”的探索發展歷程
“凝聚力工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是社區黨建開始最早、時間最長的典型。它的建立主要源于當時國際和國內兩個大背景,一個就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引發深思;另一個就是上海開始邁入改革開放的深化階段,經濟體制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三個百萬”產生,也就是百萬職工大轉崗、百萬居民大動遷、百萬人口大流動。由此,失業人口大量增加,困難對象與外地來滬人員增多。面對這樣的嚴峻挑戰,各個街道都積極探索創新黨建工作方式和社區管理模式。當時,華陽地區困難群體多、舊區改造任務重,面對這些情況,街道干部走出機關,走進百姓家門,積極應對,大膽探索,總結出了“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的“四百”工作法,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傳遞給老百姓。“凝聚力工程”應運而生。
當我來到華陽的時候,“凝聚力工程”已經邁入第五個年頭。當時,區委書記對我講,“凝聚力工程”的初始階段是扶貧幫困、為百姓服務。但是,單有這一板塊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于是區委就提出不斷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的要求,力求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也就在那個時候,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黃菊提出,“凝聚力工程”要“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經過兩個多月的調研,聽取機關干部和居民區黨總支的意見建議后,我們對華陽的過去與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了華陽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多、幫困對象多、精神患者多、流動攤販多、違章搭建多、二級以下舊里改造戶多等“十個多”現象。接下來我同班子成員一起,擬定了“黨建、經濟、精神文明”的三年行動計劃,并提出“凝聚力工程”建設向五個方面延伸,增強五個力:一是街道黨建向社區黨建延伸,增強黨建推動力;二是街道“三級管理”向“四級網絡”延伸,增強政權建設影響力;三是街道由條線管理向綜合管理延伸,增強社區管理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滲透力;四是街道由社區幫困向社區再就業延伸,增強社區穩定的保障力;五是街道經濟從區域內向區域外延伸,增強經濟發展的持續力。從黨建工作、社區穩定、精神文明、幫困就業、經濟發展五個層面著手拓展工作。隨著工作的逐步深入,“凝聚力工程”的內涵與外延也得到豐富發展。總的來講,根據市委和區委的工作重點,縱觀“凝聚力工程”建設與時俱進地不斷探索和發展的歷程,我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訪貧問苦的送溫暖工程(1993-1996年),重點是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華陽地區緊鄰蘇州河,人們常說,解放前一條破船拉上岸就是一個家。新中國成立幾十年后,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于種種原因,居住在華陽地區的居民還有部分人依舊十分貧困,主要是困難家庭多、失業人員多、殘疾人員多、閑散人員多、二級舊里改造多。面對這些情況.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從幫助困難群眾入手,走出機關,走進社區,走訪百家門,主動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讓居民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第二個階段就是心系群眾的實事工程(1997-1999年)。這一階段街道黨工委貫徹“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要求,從夯實基層黨建入手,從幫困送溫暖向關心服務群眾提升,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華陽在全區率先拆除了馬路市場,還群眾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并積極開展文明小區創建工作,提升華陽的文明形象和居民的文明素質。同時做好家門口的事情,持續推進實事工程,切實解決了一批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切實提升群眾的感受度。比如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敬老院等得以建造并對外開放,同時,公房扶手工程、小區燈光工程、補綠工程、家門口通道整修等“五小”工程的實事項目得到具體落實。
“凝聚力工程”建設開展五周年前夕,時任市委副書記孟建柱率市政治文明辦公室來華陽視察工作,觀看展板,進行座談,聽取匯報,對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的做法和建立“兩新”組織等給予充分肯定。當時我受區委委托,請孟建柱同志向黃菊書記帶信,請他在百忙之中為“凝聚力工程”題詞,以鼓舞大家,不斷開拓創新。孟建柱同志欣然同意。之后,黃菊同志專門發來賀信,要求“凝聚力工程”建設再開新花,再結新果。
第三個階段就是凝聚社會的民心工程(2000-2003年)。在這個階段,街道黨工委積極發揮引領作用,拓展工作外延,形成以黨建為核心,工青婦群團為中間層,各類社團載體為外圍的大黨建工作格局。2003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通過《關于進一步推進“凝聚力工程”,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的決定》,提出“凝聚黨員、凝聚群眾、凝聚社會”的新目標。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建立以華陽、虹儲為典型的“凝聚力工程”宣講團,到全市各區進行宣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宣講,大家感到凝聚各方力量、團結廣大群眾需要有載體,建立社團組織不失為一個辦法。
如何培養、管理和發揮好社團組織的作用,卻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譬如由我們街道發起建立的上海市第一個社團組織一一老年協會,起初市社團局向市委市政府進行專題匯報,但沒有通過。大家認為,建立社團組織是好事,但是社團建立起來就可能有人員集聚效應,如果有人趁機鬧事怎么辦。針對這些顧慮,我聯想到,2000年1月我們建立的全市首家社區社團黨建聯絡站,將社區黨建延伸到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保障作用(這一做法在上海的《上海市社團黨建工作指導小組簡報》刊登轉發)。于是就大膽提出了在我們社團組織內,同步建立起黨組織的設想,以黨建為引領,領導并指導社會組織開展具體工作。這一設想得到了市社團局領導的認可和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肯定。后來我們就相繼建立起社團組織,創新工作載體,主要有:在職黨員活動指導站、群眾團隊活動指導站、社團黨建聯絡站、社區黨風廉政監督站、人大代表工作站、同舟聯誼站、社區黨建研究會、志愿服務工作站。后來國家民政部領導到上海調研工作時,專門來華陽了解情況,聽取匯報,表示從我們的做法當中學到了經驗。他們認為,這種辦法延伸了我們黨的工作手臂,不僅僅單靠街道黨工委發揮作用,而是各個社會組織全部發揮作用,從而加強了黨的基層工作。國家民政部把華陽的做法刊登在由國家民政部辦公廳主辦的《民間組織動態》刊物上,向全國予以推廣。
第四個階段就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工程(2004-2008年)。這一階段,我們街道黨工委從加強和諧社區建設入手,建立了社區黨組織及社區黨員代表大會、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這兩個大會都經過民主選舉產生工作班子,討論社區大事,并參與考核社區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居民區黨組織換屆直選的做法也得到了市委組織部的充分肯定。我們創新黨建和社區服務管理的體制機制,主要有五大體系:一是區域大黨建的體系,二是幫困就業的工作體系,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體系,四是社會治安的穩定體系,五是社區文化的工作體系。
2007年9月11日是令人難忘的一天,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來華陽視察時指出,華陽的大黨建體系符合時代發展。習近平同志視察了華陽黨員服務中心、觀看了“春滿華陽一一從‘凝聚走向‘和諧”專題展覽。習近平同志在聽取了“凝聚力工程”的情況匯報后,對兩個版面了解得非常仔細,一個是幫困就業的工作體系,詢問我們如何開展幫困、幫困的途徑和效果,尤其對我們把工作舉措做在困難群眾開口之前很滿意。另一個是社區大黨建體系,了解如何開展區域化黨建工作、發揮區域單位的黨組織作用,對動員社區單位黨員參與社區工作問得特別詳細,指出黨建引領發揮區域單位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的做法很好。當時,我抓住機會講: “明年是‘凝聚力工程建設15周年,邀請習書記能再來華陽指導工作。”習書記當即回應: “華陽工作做得很好,我一定來。”視察結束,習近平同志在總結時特別強調“‘凝聚力工程是社區黨建最早最長的典型”。黨的十八大閉幕之后,黨中央就開始在全國部署構建大黨建的工作格局。
第五個階段就是社區治理的凝心惠民工程(2009年至今近10年)。從區屬黨建到區域黨建——“凝聚力工程”學會的創新建立,起因于2008年底,國際金融風暴波及區內許多企業。時任長寧區區長卞百平在參加區人代會華陽代表團討論時對我講,現在從中央到各省市,要求各級領導關心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所以提出“凝聚力工程”要從串百家門向“串百企門、知百企情、解百企難、促百企興”拓展的新設想。
記得就在“凝聚力工程”即將跨入第五階段的時候,我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當時,為了進一步完善區域大黨建發展格局,實現黨建工作覆蓋全面化,2009年4月,卞百平書記準備籌建成立“凝聚力工程”學會(這是一個社會組織),第一個征求我的意見,我當即表示贊同。卞書記兼任會長并邀請我擔任學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2009年12月18日,學會正式成立。在成立大會上,時任市委組織部部長沈紅光出席并作了重要講話,提出成立“凝聚力工程”是推進區域化大黨建的重要舉措。學會成立后,按照區委和會長的工作要求,我們確定了學會的功能定位,即信息的紐帶、服務的橋梁、黨建的載體,明確了學會的五大支撐體系,即組織、隊伍、機制、項目、財力以及八大功能。
通過有效運作,“凝聚力工程”學會功能定位的內涵不斷優化,五大支撐體系的運作不斷完善,區域化大黨建的平臺和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凝聚力工程”在不斷深化拓展中讓百姓增加了滿意度和獲得感,切實體現了凝心惠民。我們還不斷完善組織支撐體系,形成二級機構三級網絡的組織框架。目前,會員單位141家,區級層面學會下設分會10個,專委會5個;街道下設社區分會,有單位1246家;居民區下設工作站138個,覆蓋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單位2892家。在三個層面同時開展區域化黨建工作,這在全市是創新的,得到了市委組織部的充分肯定。同時,學會對接企業和社區群眾的需求,扎實推進開展五項行動,一是困難群體關愛行動,二是便利服務行動,三是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四是社會公益參與行動,五是基層基礎鞏固行動。可以看出,我們這個黨建是開放型的,不斷向社會工作領域探索延伸,這些向社會領域拓展的新舉措進一步豐富了大黨建的內涵。
學會取得這些成就,不能缺少隊伍支撐。在我們學會,這支強大的支撐隊伍就是義工,他們主要提供金融服務、法律咨詢、科普教育、文化宣講、就業保障等。當時區委書記王為人(第二任學會會長)提出,現在金融詐騙的手段比較多,容易使社區的老伯伯老媽媽上當受騙,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一定要把預防金融詐騙這項工作做好。為此,我們學會專門組織法律、銀行方面的義工到各個社區進行宣講,受到廣大居民群眾的好評,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相應的機制支撐。比方講,我們的百企幫百家機制,這個機制已經是很成熟的品牌了。企業從2010年的76家到2017年的近萬家,結對數從2010年的179人到2017年的近2萬多人,幫困金額從2010年的10多萬到2017年的近760萬,成效十分明顯,發揮了百企幫百家的品牌效應。另外還有動員機制,就區委區政府每年的重大項目,我們都由區域單位,會長、副會長單位牽頭簽發倡議書,比如說發出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區、迎進博會社會管理創新等倡議。
可以說,我們“凝聚力工程”一直秉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尤其是“凝聚力工程”的工作對象不斷地豐富拓寬,學會的建立以及“凝聚力工程”文化的提出與凝練。作為新時期基層黨建的創新載體, “凝聚力工程”始終堅持順應時代潮流發展,按照黨中央的理論思想與大政方針,不斷地創新發展出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多變需求的工作亮點。黨建活動越出色,社會影響力越大,我們黨建工作的責任越重,壓力越大。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推進“凝聚力工程”的深化和發展,積極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
學會成立9年多來,走出了一條從關心群眾入手,凝聚思想共識、助推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區域化黨建、基層黨建的新路子。
最后,我還要提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凝聚力工程”文化。我們有校園文化、機關文化、企業文化,但是這些都離不開“凝聚力工程”文化。不僅僅是由于“凝聚力工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是體現出“凝聚力工程”的核心就是踐行黨執政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了這種境界,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迷失方向。同時,這個理念跟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不忘初心”是完全吻合在一起的。總結起來,我們“凝聚力工程”就是黨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這也是“凝聚力工程”文化的最高境界。
從創新實踐到理論凝練:
“凝聚力工程”的啟示
記得我在2008年度述學述廉述職報告中講到,自己來到華陽,肩負重任, “凝聚力工程”面臨著新發展,各項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拓展面臨著新挑戰,尤其是“凝聚力工程”面臨著要“再開新花,再結新果”的新要求,當時的壓力是相當大的。我們的工作定位是“三性四依靠”,第一個是深化“凝聚力工程”,要堅持“三個性”:繼承性、連續性、創新性。第二個是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需要“四個依靠”:一是依靠區委的正確領導和部門的幫助指導,二是依靠班子成員的團結合力與集體智慧,三是依靠廣大干部的齊心合力以及聰明才智,四是依靠社區居民和單位的支持和參與、理解與諒解。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制定了三年規劃,推進了十大工作體系,為社區工作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說,華陽文明小區原來有4個,后面就像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而且是連續三年持續發展,創建數名列全區各街道之首,而且兩次獲得了全國文明小區榮譽。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華陽路街道2002年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5年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在我擔任華陽路街道主要負責人的11年間,共獲得全國先進稱號34項,上海市先進稱號86項,長寧區先進稱號160多項,這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凝聚力工程”走過了25個春秋,之所以能夠保持長盛不衰、并持續獲得成績,就在于它與時俱進的時代性,求真務實的科學性,以人為本的有效性,給我們今后繼續深化和推進“凝聚力工程”建設留下了許多啟示。
一是“凝聚力工程”準確地摸準社區群眾需求的脈搏,不斷地滿足社區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利益訴求需要。我們“凝聚力工程”的核心就是始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不動搖,這不僅僅是“凝聚力工程”的成功經驗,更是我們今后“凝聚力工程”繼續深化拓展的核心要求。二是“凝聚力工程”不斷地堅持實事求是,積極開拓創新,不斷地追求與創建黨建工作新亮點,豐富和延伸凝聚力工程的內涵與外延。三是我們還致力于通過實現文化凝聚,來作為“凝聚力工程”工作的基本方向,我們知道社會治理的基本手段就是文化引領、道德規范以及法律懲戒,所以,我們提出了“凝聚力工程”文化,并將其不斷豐富發展。與此同時,還有兩個重要的經驗,一個就是建設一支朝氣蓬勃、樂于積極奉獻的黨務骨干、黨員隊伍、義工團隊;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積極地拓展拓寬社區群眾的廣泛參與,積極地協調政府部門與社區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最后,我想表達的是,無論“凝聚力工程”過去有多么輝煌,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這個途徑再現歷史的輝煌。我們可以通過“凝聚力工程”學會,不斷與時俱進,再創“凝聚力工程”的明日光輝。讓我們攜起手來,在學會這個領域,區域黨建的平臺上,勤奮地耕耘,讓“凝聚力工程”持續閃光,使長寧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