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小芳
◆摘 要: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階段教育階段,為了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加快學生進步,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的學生,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應基于新課改要求創新語文教學方法,活躍學生的學習氛圍,并貫徹新穎理念,運用故事教學法將語文知識與生活內容結合,以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與成功。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1前言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故事教學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鍛煉學生閱讀能力與增強學生口語交際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本文主要從故事教學法的應用意義出發,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的現狀,以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發展。
2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現狀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受到學生與教師的歡迎。而所謂的故事教學法就是將學生喜歡的小故事應用到傳統語文教學中,從而消除學生的學習滯后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實現發展學生素養的目標。另外,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現象:教師對故事教學法缺乏深入了解、教師觀念陳舊、未按照要求設計故事教學方案等等。下面針對于故事教學法應用中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第一:缺乏對故事內涵的了解。教師過于在意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故事教學的實施,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嚴重打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較多,在傳統課堂中并沒有實際幫助學生深入學習故事內容,阻礙學生的發展與學習。第二:教師觀念陳舊。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加之不認可新穎的故事教學法,不愿主動探究與摸索其蘊含的精華,導致故事教學法難以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應用。第三:新課改要求教師應結合教育發展方向,將現代化生活內容與學習知識相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而這無疑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教師對故事教學法理解不夠滲透,并無法實際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不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認知,阻礙學生自身發展。
3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3.1利用故事教學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教師應將故事法與學生實際學習的語文內容相結合,以培養學生識字能力。例如,在學習《靜夜思》時,教師介紹詩人李白的事跡:出生于唐朝開元年間,其詩詞內容豪放不羈、語言精練,得到世人的稱贊,教師設計如下小故事:床上的明月皎潔幽寂,好像地上掛了一層白霜。李白抬頭看見月亮,低頭又開始思念家鄉。從而使學生深入了解故事內容,同時促使學生熟悉古詩文字,并到達默寫的標準。采用此種小故事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提升小學生的識字水平。
3.2利用故事教學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科學設計教學內容。首先,教師應進行充足備課,結合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設計符合學生學習內容,不可過難也不可過于簡單,如此將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語文閱讀知識,如,從一年級開始,在早自習時帶領學生閱讀故事,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此外,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相關的閱讀知識,以強化學生對閱讀知識的理解,并隨機抽選幾名學生朗讀文章,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同時,教師設計課堂小故事,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以鍛煉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如與小蝌蚪找媽媽類似的小故事:小馬問媽媽,河水深不深,小馬媽媽說,你自己去試一試吧。于是,小馬找到老牛,問水深嗎,老牛說水一點都不深;于是便于問小蟲子,小蟲子說太深了千萬別去會被淹死的,小馬自己去試一下,發現,并沒有老牛說的那么淺,也沒有小蟲子說的那么深。可見,通過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并改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足,極大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進而使學生輕松克服語文閱讀的難題,實現學生學習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科學應用故事教學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認知。同時,教師應帶領學生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并深入分析其主要故事內容,抓住學生的思維發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密切聯系生活中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在遵循學生的思想方法前提下設計趣味性故事模式,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靜.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54+70.
[2]尹紅艷.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80+82.
[3]王艷菊.故事結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