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明
◆摘 要:傳統的教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導致教學效果差。而今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之主動好學,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境;積極情感
傳統的理智教育是以傳授系統知識,開發理性能力為唯一目的的,借助具有固定含義的語言、邏輯、科學等理性化的手段和工具來實施的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和整齊劃一,嚴重忽視了學生個性的情感需求,被動機械、毫無興趣的接受,教學效果非常差。據調查百分之九十八的差生都是由于種種消極情感因素的影響才變差的。所以學生意志、態度、信心等情感因素的狀態如何,常常比智力的高低更能影響他們的學習。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情感總是在一定環境中產生的,它可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而學生的情感領域是豐富多彩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營造一個能引起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環境,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以飽滿的學習熱情獲取更多的知識。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應創設什么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呢?
1.創設遷移情境
創設遷移情境就是把學生的原有動機和興趣遷移到本課學習上來。如上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時候,我創設了游戲的情境導入: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一起去語文園地玩幾個游戲,大家喜歡嗎?那就讓我們作上汽車出發吧!學生一聽這節課要做游戲,興致來了,隨后在游戲中遷移到本節課的內容中來。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得也輕松。
2.創設懸念情境
在教學中創設懸念情境,可以誘導學生去探索,造成一個期待的心理。如教完《將相和》一文中“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時,教師可再烘托一下學習情境:秦王沒有得到那塊和氏璧,他是不是對趙王就此善罷甘休呢?又如《死海不死》就課文結尾一句,變“死海真的要死了。這一陳述句為疑問句:“死海真的會死嗎?”這一質疑,無疑就會易于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3.創設幽默情境
幽默是教學的佐料,教師的課講得生動有趣,幽默詼諧,使學生保持“親其師,心其道”的感受,讓學生在笑中獲取知識。如糾正錯別字“鳥”時:XX同學,你的“鳥”沒有眼睛(“、”表示眼睛),而沒有眼睛就會感到“烏”黑一片的。這樣再幽默風趣中進行教學,學生聽了覺得好笑,但在笑中受到啟迪。
創設語文教學情境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目的在于觸動學生的情感,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情感。那又怎樣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呢?
1.激發學生的興趣
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應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學習動機,而“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一個人對其所學的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會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而熱情是一種魔力,它會創造出奇跡。這就要教師在教學活動時注意采用各種方法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和旺盛的學習態度,引導他們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心理氛圍中,跟著老師進入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興趣被調動起來,再困難的學習學生也會樂此不疲;而如果沒有積極情感的加入,認知活動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在重要的學習也會讓他們感到索然無味,孔子所言極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說過:他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對新異事物或未知領域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順向,是思維活動的內驅力之一。為了促進學生好奇心的發展,教師應當經常向他們提供能引起觀察和探索的新異情境,要善于提出難易適中而賦予啟發性的問題,并引發他們去發現問題或尋找答案。如一篇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小時候練摔跤時,教我的伯伯說:“站得像高粱一樣,要有它那抓地的根,練到跟蔥腳脖子上生出來”
其中“得”有三種讀音“dé、de、děi”,它在這句話里該讀哪個音,經過一番讀、議、查,學生認為該讀dei,而且從字典上找出“理論依據”,在這句話里“得”是“必須”的意思。對學生的意見我表示接受,學生也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不已。正所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3.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學生是正在成長的人,許多人總以成人的眼光看學生,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不能容忍學生出現錯誤和問題,甚至片面地認為:嚴師出高徒,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需求和發展。其實,學生在認知、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正是學生積極成長的個性特征和體現。不要輕易八一名學生看成差生,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找到了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往往也就是他們的轉折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將學生作為完整、獨立的人對待,把學生的人格、情感和需求放在與知識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善于運用贊揚的方法,既要贊揚學生的優點,也要贊揚學生可愛的缺點。要用積極情感的感染性、激勵性和動力性,善于動之以情,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真情和激情,才能在教室與學生之間產生共鳴的效應,從而使教師的教導暢通無阻地滋潤學生的心田,學生的積極情感也就調動起來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長處,任何長處都沒有的孩子是沒有的,問題的關鍵是要在每個人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長處,幫助她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產生自尊感?!彼绕鋸娬{孩子某一領域取得成功而產生的自尊、自信、自豪,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是一種內在積極情感動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現代教學論的核心是: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應當是民主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課堂氛圍應當是和諧、寬松的。教師應探索規律,尋找途徑,用最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的教育培養,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情感,讓所有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是最理想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文萍,唐德海主編.小學生心理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